2022年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马来西亚农业当前面临一定的困境,包括商品价格较低、劳动力短缺、糖业自由化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以及不可预测的天气条件。行业企业向下游发展,以寻找更多的业务机遇以及实现收入的多元化。那么马来西亚农业概况怎么样?马来西亚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马来西亚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马来西亚事业部根据对马来西亚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马来西亚农业发展现状。
2018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总计1950万吨,同时消费量同比增长6%至302.1万吨。马来西亚将持续提升棕榈油产量,但是其未来增长可能会受到劳动力短缺、产量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欧洲对作物生物燃料的政策将进一步限制棕榈油的生产。
由于耕地面积匮乏以及高产种子的短缺,马来西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也将停滞不前,将高度依赖进口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大米是马来西亚的主要主食,但其生产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而是依赖从泰国和越南的进口。
在牲畜子行业,马来西亚将只在禽肉和鸡蛋方面自给自足。该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产品的进口。
马来西亚是较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拥有领先的棕榈油行业和高效的畜牧业。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马来西亚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马来西亚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自2015-2016年以来,其农业已基本从厄尔尼诺效应中恢复过来,预计到2019年底将完全恢复。然而,由于劳动力短缺和对外国工人的限制,行业也面临挑战。2017年,外籍工人对农业劳动力的贡献超过37.4%。为了克服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政府暂时减少对从事农业和种植业外籍工人征税。
快速的城市化、不断增加的劳动人口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在饮食方面有所转变。由于城市人口消费模式的变化,对肉类的需求也在增加。
尽管消费者支出增加,马来西亚农业行业近年来仍然面临各种挑战,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的棕榈油价格较低。由于对森林破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棕榈种植园主也面临着扩大种植区的困难,这也导致对分配的种植面积实施了更严格的控制。 近年来,熟练劳动力短缺和最低工资的上升导致了棕榈油利润率的下降。政府决定将最低工资提高到每月1,100林吉特,并进一步计划将最低工资逐步提高到1,500林吉特,这将对生产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马来西亚在禽肉、鸡蛋和猪肉方面是自给自足的,但依赖于牛肉和羊肉进口。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该国对优质肉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进口肉类,特别是牛肉,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 对牛肉的需求估计将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增长,并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机会。
马来西亚棕榈油和糖业参与者专注于从各自子行业的下游产品出口中获利。2019年第二季度马来西亚农业报告预测,由于棕榈油价格疲软和持续的劳动力方面的挑战,预计未来几年棕榈油子行业的增长将放缓。由于政府征收糖消费税可能抑制国内对糖的需求,预计马来西亚制糖业在可预期的未来也将面临阻碍与挑战。
尽管国内可可产量下降,近几年可可子行业仍将有所增长。可可子行业的投资一般都集中在下游加工中。
未来几年显示出有增长机会的两个细分市场是家禽和棕榈油衍生的油脂化学品。家禽业的增长将主要受投资增加所推动,而油脂化学品的增长可能是由于种植公司决定生产更多的下游产品。
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是尼经济命脉,是尼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占全国GDP的39.6%。全国人口总计2534万,农业人口约占两千万, 80%以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尼泊尔山多地少,耕地分布不均衡,现尼泊尔耕地面积30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人均耕地面积2.5亩。其中,特莱平原人均耕地面积为2.13亩,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2亩。草地面积占15%,主要用于牧业。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那么尼泊尔农业概况怎么样?尼泊尔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尼泊尔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尼泊尔事业部根据对尼泊尔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尼泊尔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结构及现状
在整个农业中,粮食作物的生产占37%,其他作物的生产占10%;园艺业占17.5%;畜牧业占27%;蚕丝生产占2%;林业占9.9%;渔业占6%。
(一)种植业发展情况
1、粮食作物。尼泊尔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大麦和小米。
水稻是尼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地多集中在特莱平原地区,一年可达三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许多丘陵与河谷地区也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从1975年每公顷1.98吨增至2005年每公顷2.78吨。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尼泊尔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尼泊尔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04/05年度,水稻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428.98万公吨、154.17万公顷和每公顷2.78公吨。由此可见,尼泊尔农业落后,单产一直很低(每亩仅为185公斤)。
玉米也是尼泊尔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集中种植在特莱平原和河谷地区。截止04/05年度,玉米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71.6万公吨、84.99万公顷和每公顷2.02公吨。
小麦产于特莱平原及山区和丘陵地区,一般在11、12月播种,翌年4、5月份收获。截止04/05年度,小麦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44.24万公吨、67.58万公顷和每公顷2.13公吨。大麦与小麦播种期相差无几,多集中于山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不大。
小米是尼泊尔山区农民的主要粮食,其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截止04/05年度,小米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8.98万公吨、25.88万公顷和每公顷1.12公吨。
2、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烟草、黄麻、棉花、土豆等,油料作物等。
甘蔗主要集中在柯西专区和纳拉亚尼专区的南部地区。目前,甘蔗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分别达到237.61万公吨、5.9万公顷和每公顷40.27公吨。
油料作物包括芝麻、油菜籽、亚麻及花生等,主要集中在南部平原、中部山区和河谷地区。目前,油菜籽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分别达到14.2万公吨、18.78万公顷和每公顷0.76公吨。
烟草在尼泊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但长期以来发展并不明显。种植期为8、9月份,收获期则在12月和次年1月。
土豆在尼泊尔全国各地均可种植,目前,土豆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分别达到173.88万公吨、14.68万公顷和每公顷11.84公吨。其播种期为3、4月和9、10月,生长期为4个月左右。
黄麻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尼泊尔东南部地区。由于80年代中期黄麻价格下跌,导致其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播种期为3、4月份,收获期在7、8月份。
棉花于1972年在尼泊尔蓝毗尼专区的卢潘德伊县试种成功,后来逐步扩大到东南和西南地区。1984年开始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但因种植成本太高,棉花种植远未形成规模。因此,尼泊尔每年须从国外进口价值120-130万美元的棉花。
3、高附加值农产品。主要有柑橘、苹果、蔬菜、蜂蜜、蚕茧茶叶和咖啡等。
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尼泊尔东部地区。目前,位于东部梅奇专区的伊拉木县、贾帕县和潘奇塔尔县已初具商业规模。茶叶生产主要依靠尼泊尔茶叶公司、私营茶场和小型农场,其总产量1.26万公吨,种植面积4564公顷。
咖啡种植集中在蓝毗尼专区的古尔米县、阿尔加坎奇县和帕尔帕县,未形成规模种植。
蔬菜的总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分别达到206.52万公吨、18.08万公顷和每公顷11.42公吨。目前,蔬菜生产在满足国内需求后还有大量出口。
柑橘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2.09万公顷和12.6万公吨。
苹果的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6927公顷和3.14万公吨。苹果种植业每年为5200人提供了短期就业机会。
养蚕和养蜂。尼泊尔目前桑树种植面积为245公顷,蚕茧总产量35公吨。蜂蜜总产量达到600公吨。
4、其他作物。主要包括豆类和水果。
豆类品种较多,主要有黄豆、蚕豆、豌豆、绿豆、鹰嘴豆等,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种植。在尼泊尔的出口商品中,豆类占了一部分。目前,其总产量27.13万公吨,种植面积31.68公顷。
水果按分为时令性水果、热带水果。梨子、核桃、桃子、李子、柿子、柠檬、葡萄和石榴等是时令性水果;芒果、香蕉、木瓜、荔枝、椰子等是热带水果。近年来,尼泊尔将水果生产纳入了农业发展计划,并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时令性水果和热带水果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为5.53万公顷和55.29万公吨。
(二)灌溉情况
尼政府从70年代开始重视扩大土地灌溉面积,并在80年代使灌溉面积每年以1万-3万公顷的速度增长。尼政府拟对50个灌溉工程投资248.054亿卢比。截止04/05财年末,全国土地灌溉面积增至101.27万公顷。
(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情况
尼泊尔的化肥使用量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比较低的,仅为每公顷24公斤,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尼泊尔政府在“九五”计划中对化肥投入的贷款达66.29亿卢比。04/05财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增至12.27万公吨,其中尿素10043公吨、氮肥90895公吨、磷肥19436公吨、钾肥2332公吨,从而实现化肥使用量达到每公顷68公斤的目标。
(四)畜牧业
尼泊尔的畜牧业属于尚待开发的一个产业。家禽家畜的饲养(主要饲养牛、羊、猪、鸡)尽管在全国随处可见,但多以小集体饲养为主,目前仍未形成大型的商业性饲养场。20世纪80年代,尼泊尔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下,对一些牧场进行了改造,不仅扩大了牧场规模,而且养殖水平也相对提高。与此同时,尼泊尔农业发展银行也向家禽家畜饲养者提供贷款和专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畜牧业的发展。04/05年度,全国食用肉总产量为32.96万公吨。
据不完全统计,04/05年度全国黄牛的存栏数为699万头,水牛的存栏数为408万头,奶牛的存栏数为201万头。目前,尼泊尔全国有76个私营繁殖场专门从事牛奶生产,并建有43个牛奶冷冻中心和60万个牛奶销售点。
羊是尼泊尔人民的主要肉食品之一,有绵羊和山羊等。04/05年度其存栏总数为797万只,其中绵羊82万只,山羊715万只。绵羊的价值在于其羊毛可用来加工地毯,但是尼泊尔目前羊毛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仅占整个南亚地区羊毛消费量的0.3%。
近年来,尼泊尔的养猪业发展较快。尼政府采取提供优先贷款和免征所得税等政策来全力支持养猪业。据不完全统计,04/05年度全国猪的存栏数为95万头。
尼泊尔的家禽饲养中,鸡的存栏数居家禽之冠。尽管近年来鸡的存栏数有所下降,但鸡蛋的产量却逐年增加。04/05年度,尼全国鸡的存栏数为665万只,鸡蛋产量达到59500万枚。
二、尼农业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成果
1、60年代的土地改革虽没有触及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同时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土地所有制和税收管理制度。
2、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注重推广优良品种。现在,尼泊尔的粮食生产不仅可以自给,而且还大量出口。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出口到我国西藏地区的大米平均每天20吨左右。此外,尼政府积极谋求与南盟各国的合作,进行粮食作物的研究。1999年3月,南盟7国在印度达成互换稻谷、小麦、玉米用于研究的协议,并约定不得将其遗传材料提供给南盟成员国以外的国家。
3、小型农业发展项目在全国75个县顺利进行。小型农业发展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基本成正比,使很多农业家庭受益。在发展小型农业方面,尼政府大胆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分别贷款援助,旨在发展产业农业及未来3年农业领域相关计划的实施和乡村金融体制,帮助尼泊尔建立小型农业银行。
(二)存在的问题
1、尼泊尔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高度集中。虽然1962年前国王马亨德拉下令成立了王室土地改革委员会,1964年尼政府正式颁布了新的土地改革法令《土改法:1964》,但由于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土地改革进程非常缓慢。土地改革没有完成规定的目标,更没有解决土地关系的根本问题—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集中的状况没有改变,广大贫苦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未得到多大改善,且还逐渐出现了地主强行夺取佃户土地的情况。这也是尼反政府武装能够在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根本原因。
2、目前仍有40%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业收成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自然气候。
3、耕作方式落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经济作物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率低;同时,尼农业未形成机械化、现代化的农场管理模式。
马来西亚因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农业是马来西亚的重要经济部门,因其地处热带,且境内多为丘陵和低矮山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良好,产品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水稻、蔬菜、可可、椰子、胡椒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在马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那么马来西亚农业概况怎么样?马来西亚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马来西亚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马来西亚事业部根据对马来西亚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马来西亚农业概括。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3年农业产值559.1亿马币,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5.2%。出口额642.3亿马币,同比下降17%,占出口总额的8.9%。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第二大棕油及相关制品生产国,出口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0%,但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棕油产量为1922万吨,同比增长2.3%。原棕油全年平均本地交易价格为每吨2371马币,同比下降14.2%。棕油出口1782万吨,同比下降0.4%,出口金额417.7亿马币,同比下降21.3%,占出口总额的5.8%。其中对中国出口365万吨,至此,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马棕油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其他主要出口市场还包括印度、欧盟、中东、巴基斯坦、美国和日本等。
马来西亚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一大橡胶手套、橡胶导管及乳胶线出口国,第五大橡胶消费国。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马来西亚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马来西亚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马天然橡胶的产量和出口量开始萎缩。2002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橡胶需求的增加,国际胶价回升,马橡胶业开始复苏。2013年,天然橡胶产量为83万吨,同比下降9.8%。年平均价格为每吨7746.8马币,同比下降24.1%。橡胶出口84.6万吨,同比增长9.7%,出口金额70.3亿马币,同比下降10.6%,占出口总额的1.0%。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为中国、欧盟、中东、美国、巴西和韩国等。
马来西亚独立后,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耕地大大增加,而且还由原来的以橡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发展到以油棕、橡胶为主,大米、可可、椰子为辅的多元农业结构。农业作为马来西亚传统的经济部门,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马来西亚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农业被忽视,农业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1、农业部门吸引力下降,农业劳动力短缺。
在政府的工业化战略指导下,国家有关工业、贸易、税收、价格等政策均偏向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而农业则相对受到歧视。例如,将出口税收负担转移到农业生产者身上:马来西亚对农业出口产品高额征税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马来西亚农业大学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拉赫曼对此研究后认为,对橡胶、油棕及胡椒等农作物出口征税,阻碍了农业部门的生产与出口,减少了农户的收入。
另外,由于工业化政策造成的对农业部门的歧视倾向,使得该部门在与非农业部门相比较时,吸引力不断下降,这导致大批种植园和小农场转产,进入到非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年青人也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
2、传统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生产效率低。
马来西亚农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现代的大农场和大种植园经济并存。在马来西亚,耕地在400公顷以上的为大种植园,400公顷以下的为中、小种植园。小种植园主中,自耕农占70%左右,其余为佃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小农经济仍大量存在。稻米、蔬菜、水果等传统作物均产自小种植园。由于土地规模过小,资金缺乏,小种植园大多采取传统的耕作方法,因此生产效率低下。这也导致农村贫困率居高不下
另外,由于小种植园生产技术差、收入偏低,一些农户抛弃稻谷生产,转向城市寻求收入更高的工作,因此,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3、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马来西亚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不能自给。由于农业收入低、种植稻米的土地撂荒严重,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人所需,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不仅造成大量外汇流失,政府负担加重,而且还造成粮食依赖外国的局面,不利于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是粮食生产中过多使用化肥。马来西亚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农业出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为了扩大收入,只好追求高产。除培育高产品种外,大量使用化肥也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化肥的过多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肥力枯竭,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4、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马来西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马来西亚在20世纪6、70年代实施的土地发展计划,把土地紧张地区的农民迁移到新的开发区内,建立起以橡胶小生产者为主的新的农业定居点。土地开发导致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使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取代雨林的橡胶等经济作物导致土壤肥力下降。2000年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向政府呈交了一份有关农业发展的意见书,其中就提到“未经周密考证的开垦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是目前马来西亚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
针对农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马来西亚政府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开始制定专门的农业政策和发展目标,并实行以下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
马来西亚政府认为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对解决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保持农业部门的竞争力至关重要。2001年马来西亚农业部长埃芬迪?诺瓦维宣布,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融资210亿马元,大规模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计划 。为了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切实可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进国外的农机技术,发展农机制造业。;加大对农作物育种研究的投入,以培育出适应机械化操作的品种和品系;开放耕地使用年限,让农民放心投资机械化生产,以保证农民有足够长的时间收回投入成本。
第二,提高农业的高科技含量。
在全球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未来的农业要想不丧失竞争优势,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新世纪马来西亚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强调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包括知识密集型的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马来西亚希望利用生物科技来生产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研制开发细胞反应体培育系统,用“工厂”生产方式生产原料,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技术,从而解决劳工不足及其他资源限制的问题。
第三,实施农业多样化战略。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一直实施农业多样化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效,原来以橡胶种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已转变为以橡胶、油棕为主,大米、可可、椰子和胡椒为辅的多元农业结构。不过,90年代以来的农业多样化战略增加了新的内涵,马来西亚提出了两种多样化。一是水平多样化,即促进和扩大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园艺等多种作物种植,同时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如旅游农业等。二是垂直多样化,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粮食加工业、棕油工业和橡胶产品业。
第四,注重农林牧一体化发展。
在第三个国家农业政策中,农林牧一体化发展被视为扩大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土地和原料的日益不足,政府鼓励在同一块土地上将林木、藤条、竹子、药材的种植与粮食作物、橡胶、油棕的种植以及家畜饲养结合起来,最大化地使用土地。近年来,马来西亚这样的一体化农场不断涌现,并建立起各种动植物配套种养系统。
马来西亚政府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生产率低下、土地资源不足、环境破坏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马来西亚农业正沿着“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即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轨道前进,农业生产愈来愈走向企业化和生产的专门化,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马来半岛之间,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676581平方公里。缅甸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接壤,东北与中国和老挝为邻,东南与泰国毗邻,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地势北高南低,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大河的中、下游为平原,山川为南北走向。北部高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东北部为掸邦高原。那么缅甸农业概况怎么样?缅甸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缅甸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缅甸事业部根据对缅甸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缅甸农业发展现状。
缅甸气候概况: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环绕缅甸东、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挡了冬季亚洲大陆寒冷空气的南下,而南部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畅通无阻。缅甸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灾害较少。
缅甸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20℃-25℃;最热月(4、5月间)的平均气温为25℃-30℃。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大。缅甸雨量丰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7、8三个月,其次为5月、9、10月,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达4000毫米以上,中部为雨影区,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缅甸的干燥地带。5—10月各地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于受季风的影响,缅甸全年可分为热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凉季(11月至次年2月)。
缅甸的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有稻、麦、豆、芝麻、花生等,热带水果种类也非常齐全,芒果中的皇者“圣德隆”就是出自于缅甸,上个世纪金芒果的故事,是现在60多岁的人美好的话题之一。
一、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有七成人口从事于农业生产相关工作,超过六成的国家劳动力和生计主要来源靠农业,但当前农业生产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的30%,甚至是22.1%。大米“领跑”缅甸农业。缅甸国土有6766万公 顷(16718万英亩),是东南亚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家,当前可耕地面积仅为120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比为18%,而周边国家如泰国可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为39%,越南为32%,缅甸可待开发的耕地面积巨大。
二、缅甸水稻生产现状
缅甸素有“稻米之国”的美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世界上主要的稻谷产区之一。二战前,缅甸大米出口量占世界大米出口总数的40%,是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2011年世界大米会议”上,缅甸波山大米被誉为“世界最好大米”。
缅甸的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钦敦江及湄公河区域,水稻栽培水平较低,平均产量在300公斤左右,水稻面积较为集中的省份有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实皆省、曼德勒省及勃固省等,曼德勒、实皆省等缅甸北部区域种植模式多为“稻-稻-豆”、“稻-稻”模式;仰光、伊洛瓦底省等南部区域种植模式为“稻-稻-稻”、“稻-稻”模式。
三、水稻产量潜力及合作路径
我国是以稻米为主食,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数量巨大。缅甸与我国接壤,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适合优质稻米的生产,现阶段也有波山米、摆夷米、青东米等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优质大米。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缅甸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缅甸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缅甸稻谷现有平均产量在300公斤左右,增产潜力巨大;可耕种面积是现有耕种面积的一倍以上,缅甸河流众多,水利条件优越,在改善水利设施后,均可种植水稻。
2002年,四川水稻品种D优527引进北阐邦做替代种植,产量达到500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幅度明显;2009年本人在曼德勒种植II优系列品种,在增施氮肥,改善栽培管理技术的情况下,480亩平均产量亩产550公斤。
在缅甸做水稻相关的投资,首先要考虑稳定当地粮价,历史上缅甸对稻米价格及运输管控极为严格,当水稻减产时,限制稻米在省与省之间流动,哪怕是和尚化缘多余的稻米,也不能跨省运输。
方案设计:
1、引进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一类是适合出口到我国的偏软米类型;一类是适合当地人食用的偏硬米类型。总体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收购起来的稻谷供应当地市场为主,多余部分稻米运输回国。
2、利用国家援助计划,改善所运作区域的水利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米产出总量。
3、选择适合的区域,在当地生产杂交水稻种子,直接供应当地使用,降低运输费用;为国内生产种子,降低劳动力减少带来的生产难题。
4、收购当地的优质稻谷,加工大米运输回国内,缅甸部分地方的水稻种植使用肥料、农药的数量非常少,符合我们对有机水稻、绿色农业的要求。
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其实是比中国好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七位。地处南亚的印度位于青藏高原以南,印度的地形从北至南依次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势平坦,都适宜作为耕地开发。那么印度农业概况怎么样?印度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印度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根据对印度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印度农业现状。
地处南亚的印度南濒印度洋,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印度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热量丰富,可以实现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还不到我国一半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3万多平方公里。
印度在地理气候上的条件也并没完美无缺:不稳定的西南季风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由此造成的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不过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相对优越的。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自然环境优越的印度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人口约为4.5亿,如今印度的人口已接近于当年的3倍左右,却反而能实现粮食对外出口了。
印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农业发展成绩实事求是地讲还是比较大的,至于和中国农业的比较待会儿再说。如今的印度已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出产国,也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姜、茶叶与黑胡椒的生产国,1亿9千3百万头圈养牛则使印度成为全世界圈养牛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还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小麦、稻米、砂糖、花生与淡水鱼产地以及世界第三大烟草生产国。
印度的农业发展则是通过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实现的。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且有一定水利设施基础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印度的这个农业方案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
印度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需资金由世界银行附属组织国际发展协会提供贷款。仅1968年印度就从国外获得农业贷款1.24亿美元。印度政府选定的首批实施新战略的地区是北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这批试点地区一共有大约三千二百万英亩耕地,占当时印度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的水利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具备较好的农业基础。
印度政府通过贷款向土地经营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以此鼓励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政府还从国外购买种子、化肥以较低价格出售,兴修水利工程,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政府的农业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确定适当的粮食价格,以确保经营者能通过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是绿色革命的核心:1966-1957年印度从墨西哥引进优良的矮杆小麦高产品种,经实验成功后开始推广。
70年代印度从菲律宾引进水稻高产品种,后来又根据印度的水土光热条件培育出更适合印度条件的水稻高产新品种。玉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也都开始着手培育高产品种。1966-1967年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米五类作物的高产品种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到1970-1971年增至1538万公顷。播种高产种子离不开水的充分及时供应,有效利用地力种植两季或三季作物也必须有充分的灌溉条件。
所以扩大灌溉能力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物质前提和重要保证,兴修水利因此在技术投入的新战略中占有关键地位。印度政府一方面投资兴建了水坝、渠道、管井系统等水利工程,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自筹互助。绿色革命前印度耕地的灌溉面积每年大约增加100万公顷,而在70年代这个数字被刷新为250万公顷。1965-1966年度印度的灌溉总面积约为3361万公顷,到1970-1971年度增至3819万公顷。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印度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960-1961年度印度的化肥使用量约为30.6万吨,到1970-1971年度增至235万吨。农业机械的推广方面也取得成效:1960-196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只有3.1万台、柴油和电动水泵42.1万台、管井9万个,到1970-1971年度这三项数据增加为14万台、240万台和46万个。上述农业新技术的采用使首批实施新战略地区的粮食产量很快得到提高:1962年至1973年印度全国农业年均增长率为1.95%。
作为绿色革命试点地区的旁遮普邦同一时期的农业增长率为7.91%,作为绿色革命另一试点地区的哈里亚纳邦则达到了5.73%。1970-1971年度绿色革命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成效明显,然而1972年、1973年持续两年的旱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抵消了绿色革命地区增产的成绩。英迪拉·甘地政府审时度势后认为:1972年、1973年的粮食减产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绿色革命本身是取得了成绩的。
实践证明采用以技术投入为主的新战略是有效的,那么就应当将绿色革命推向全国。等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印度总理的80年度绿色革命继续向全国推广扩展。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60年代作为绿色革命首批试点地区的旁遮普等地主要是小麦种植区,那么小麦种植区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到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以及种植杂粮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呢?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难关,同时推广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两届政府都组织了农业技术力量研究技术方案,然后政府再据此增加财力投资。结果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取得了成绩:1981-1982年度西孟加拉邦的粮食增长率只有0.48%,而同一时期印度全国的平均粮食增长率是2.33%,西孟加拉邦成为了全国最差的邦之一。
当绿色革命推广到西孟加拉邦后的1991-1992年度该邦粮食增长率为6.1%,而全国平均粮食增长率为2.83%,西孟加拉邦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长率最高的邦。80年代印度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的只占0.99%。80年代印度两次遭遇严重旱灾,政府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印度得以安然度过这两次旱灾。
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的绿色革命本质上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变粮食短缺的面貌。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处于世界落后状态。
印度从一个不能实现粮食自给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出产国是以相当巨大的成就,然而与印度接壤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2018年我国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使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这年印度的粮食产量不仅低于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的中国,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在全球排第三名。
印度的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400万公顷,是全球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这比我国多了1500万公顷左右,而且印度水稻多是一年三熟,然而印度的稻谷年产量却比我国少4万吨左右。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培育技术使中国的水稻亩产得以大大提升,从而用相对更小的种植面积实现了相对更高的产量。印度粮食在单产上落后于中国,也同样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印度所谓的摆脱粮食短缺现象其实只是说相比以前印度人基本上都有饭吃了,但要让全印度人都吃饱乃至进一步都吃好仍是遥遥无期。以印度在2018年的3.13亿吨粮食产量均分下来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472斤。相比之下我国的6.58亿吨粮食产量均分到13.95亿人口中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982斤,大约相当于印度的两倍。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
对他们而言不要说想吃好,即使只是满足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也是一种奢求。迄今为止印度仍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这还只是单纯从粮食方面而言,那么印度在属于广义上的大农业范畴的肉、鱼、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上又如何呢?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战乱的国家。
我们不妨再看看在棉花、茶叶等经济类作物的产量:在2015年之前中国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棉花生产国的地位。直到2015年以后中国在国内储棉过量的前提下主动大量削减棉产量,这才使印度得以坐上头号棉花生产国的交椅。迄今为止中国依然是世界头号茶叶生产大国。由此可见中国在粮食、肉类以及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都有远超印度的实力。
印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农业发展基本满足让人人有饭吃,至于能不能吃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印度农业为什么在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前提下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呢?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印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有着“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城市街道上各种车辆混行、火车顶上攀爬着一大群人这些画面似乎已成为很多人对印度的固有印象。
尽管近年来印度的经济总量在飞速增长,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极为落后的。世界经济论坛最近一项《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被调查的148个国家中排名第85位。在印度只有首都新德里以及孟买、班加罗尔等特大城市才有供水系统,相比之下一般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仍延续着数千年来使用河水、井水的习俗。
尽管印度拥有世界第二的耕地面积,尽管印度农业水热条件优越,不过真正要组织生产就需要复杂的灌溉系统,然而印度全国却只有52.6%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得到工业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没有肥料、机械化支持的农业很难保证基本的粮食供应。这也是我国多年来强调科技兴农的原因所在,然而印度的工业化水平和中国并不在一个档次上。
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分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已涵盖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因此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相比之下印度所谓的国产航母却是由法国设计蓝图,部分设计由意大利完成,相控阵雷达来自以色列,舰载机来自俄罗斯。由此可见印度的工业化水平之低,也就无法向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工业技术支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土改浪潮。当时亚洲各国的土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新中国和朝鲜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土改,一种是印度、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土改。目前看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土改大体上都是成功的。1948年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印度也确立了自己的土改原则。然而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农业立法属于各邦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由中央统一制定。
所以印度的土改计划在各邦推行时都不同程度遭到当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印度的土改对社会改造和基层政权的渗透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印度对原有土地关系的改革不够彻底。如果说中、日、韩等国通过土改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印度在相当程度上并没做到这点。这不仅阻碍了印度农业的发展,同时太多的传统小农经济因素又使印度出现了工业化滞后的现象,从而导致无法为农业发展提供工业技术支持。
印度现在有13.24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数据,也有说80%的),虽然国土面积不算太大,但是耕地数量不少,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耕地总面积是1.6亿公顷,高于中国的1.28亿公顷,占全球的1/10,超过美国(1.56亿公顷)居世界第一,咱们第四。那么印度农业概况怎么样?印度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印度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根据对印度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印度农业改革现状。
印度的农业GDP占比在16到18%之间(咱们2019年的数据为7.11%),但农业人口占70%,说明印度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结构,这一点和咱们一样,人均耕地面积是2.4亩,比咱们多。
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和涵盖范围非常广:水稻、小麦等谷物,芒果香蕉等水果蔬菜,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应有尽有,很多农产品的的产量,比如香蕉、姜、芒果、棉花等一大串都是世界第一,产量最多的是水稻和小麦,一般保持在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
没尝过印度大米的朋友可以试试啊,保准让你的舌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但印度的农业生产水平,不咋地。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印度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谷物产量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5.4亿吨(咱们自己的统计是6.1亿吨),而印度只有2.6亿吨,咱们是印度的2倍多,美国是印度的1.6倍。
具体一些,以印度最主要的农作物水稻来说,2019年各个机构(美国农业部和国际谷物理事会)预测的印度单位产量是2.8吨每公顷(1.1亿吨左右的产量,440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中国的水稻单产是7.008吨/公顷(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中国是印度的2.5倍。
说完了粮食再说经济作物,比如说棉花,根据印度棉花协会自己公布的数据,2019年的产量预计是602万吨,世界第一,咱们的棉花协会统计的2019年是574万吨,比印度少,但是印度种植棉花的面积是咱们的3.5倍。所以说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强国。
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手好牌打稀烂,怎么打的不知道
为什么印度农业如此低效?有人说印度的化肥使用量低,有人说印度的灌溉耕地面积少,有人说印度的土地条件不好,肥力不行,也有人说印度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太低。听着都有道理,但谁也讲不清楚,全是一笔糊涂账。
这就是印度让人难受的地方。
就比如说印度的化肥,事实上,印度的化肥使用量也不少,是个中等偏上水平,比如下图。
每公顷土地化肥使用量,绿色为印度,红色为美国,黄色为巴西,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从上图来看,每公顷土地化肥使用量,咱们一骑绝尘(这说明化肥的使用效率……),印度和其他国家差不多,属于正常水平,甚至比美国都高,和巴西持平。
印度的化肥产能也是逐年上升的,虽然有一部分磷肥和钾肥要依赖于进口,但化肥又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只要有利于农业生产,买就行了,而且印度还有化肥补贴。所以印度在化肥的问题上,似乎做的不错,找不出任何问题来。
再说说这个灌溉土地面积,先说咱们的情况。根据中国水利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7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其中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68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0.3%。
印度是多少?我查了一个小时的数据,终于从国际灌排委员会官网(ICID)的2019年年报中找到了(印度是数据黑洞,相关数据非常少,而且很多数据印度自己不统计,都是别人给统计的),是6200万公顷的灌溉土地面积,总耕地数为1.694亿公顷,大概占总耕地面积的36.6%。
印度在2013年的《十二五农业增长目标》里也提起6200万公顷这个数。说实话不算低了,美国的灌溉耕地占比是18%,巴西是6.7%,澳大利亚是4.5%,越南是44.8%,俄罗斯是3.6%,印度是65%,以色列是56%。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中等水平。注意,印度这个数据是2010年的,印度的耕地面积基本不涨,所以印度政府把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作为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手段,10年过去了,因此按理说真实数据应该比36.6%要高。
但他们不更新,你有什么办法?
再说说印度的农业自然条件,印度大部分国土属热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还可以,基本都在1000毫升以上,温度也还行,年平均温度为22℃,阳光也充足,比较适农作物生长。但有个问题,印度的降水不均匀:受季风影响,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份,一般能占到73.7%。以孟买为例。
两个不同数据来源,但大体能配的上,凑活看吧,就别要自行车了,印度的数据太少了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天几个月,平时降水很少,印度缺乏大型的水利工程保存雨季雨水,在旱季放水灌溉农田,所以这可能给印度农业产量低的一个问题。不过印度的河流众多,光恒河就有10条支流,流域面积也有9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印度总面积的3分之一,还有其他的众多河流,水资源远比中国优越,农业用水上的问题不算太大。
印度的农业自然条件还是不错的
其实自然环境这块,可以参考一下同样是热带季风气候的越南,应该差不了。
光照、温度、降水、土壤条件,应该来说印度都要比中国有优势。
按理说印度不应该这样,只有一个安全的解释,就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太低,这才让印度农业如此低效。
比如说在农业机械化的问题上,印度缺乏农机设备,很多地方还是依靠牛来进行耕种,收割也多是用人力来完成,育种能力不行,比如杂交水稻在印度的种植面积就不大,2017年才300万公顷,不到10%,这些都是工业化不足的体现。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因为印度的工业化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导致蔬菜、粮食的运输、储存损耗很大,在流通过程中都浪费了。
但是因为缺乏相关数据,无法进行量化分析,所以只能大体一谈。
其实印度只要完成工业化,结合印度优越的自然环境,那印度农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巨大的,比咱们要有很大优势,而且能为印度的二三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当然,印度的工业化前景很不乐观,下文详细讲讲。
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得挺好,占比超过了50%
另外说一点,印度的数据统计一直就不靠谱,就连GDP都算不明白,每年印度公布自己的全年GDP之后,伴随的就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说印度政府在扯淡,计算方法根本不对,连印度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就说,印度2011年——2017年的平均年GDP增长率事实上为4.5%左右,而印度政府的统计结果是7%。
所以每次我看到一些人针对印度的农业问题激烈争论,这个数那个数的一通展示,我心里就嘎嘎直乐,数都不一定是真的,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
所以印度一直一来就是个数据黑洞,从纸面上看,基本很难看明白。
活在保护伞下的印度农民
正是因为单产低,人均耕地面积少,印度农民的收入其实很有限:2011年印度搞了一个社会经济种姓普查(Socio-Economic and Caste Census (SECC) ),2011年开始的,有些邦2013年才把数据报上来,现在大家知道印度为什么叫数据黑洞了吧,基层执行能力太差,效率太低,印度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可见一般。
调查发现,92%的农村家庭每月最高收入不足1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887元,一年一万出点头。大约四分之三的农村家庭表示家里的成员最高收入不超过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44块钱。
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tional Bank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一项调查数据称,2016年印度农户的月平均收入约为9000卢比,约合人民币798元,大差不差。
印度的农业发展缓慢,不如二三产业,所以收入不涨也在情理之中。
农民收入如此之低,要是放在一般的国家早就乱了,但是印度没有,因为印度一直对农业进行补贴,大体措施是这样的:
首先,为印度农民的农作物托底。印度政府于1961年成立了印度农业成本与价格委员会,这个部门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然后得出一个认为合理的收购价格,然后报给政府相关部门,经过批准后,就成为了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政府指定的机构会按这个价格进行采购。这样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至于让奸商们故意压低价格把印度农民给祸害了。
第二,限定交易渠道。指定粮食收购部门,然后以最低保护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也就是说,印度农民必须将自己的收成卖给指定的收购部门,不能卖给其他人。
第三,差额补贴。粮食收购部门购买了粮食之后,以中央发行价卖给各邦,这个中央发行价低于粮食公司的粮食收购价,两者的差额由政府进行补贴。
第四,按收入情况分别定价。粮食分配给各邦之后,通过公共分配系统向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收入高的家庭以高价格购买,贫困线下的家庭以低价格购买。
另外印度还有化肥补贴,农村电力补贴、灌溉补贴等等。
也就是说,印度是生产和流通两头补贴。这一套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补贴政策,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印度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印度的粮食产量,帮助印度完成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可出口创汇,比如印度的水稻出口量就是世界第一。另外它也让印度底层人民有了喘息的空间,对印度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农民的收入如此之低,生活还能继续维持。
作为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国家——日本,中国一直在追赶!尤其,日本农业值得中国农业老板学习的地方。那么日本农业概况怎么样?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日本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根据对日本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日本农业类型和特点。
日本属于岛国,土壤贫乏,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没有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
然而,日本农产品出口逐年攀升!
其中,日本有10个农业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开展了几十年,所以虽然耕地面积小,但商品率奇高,达到95%以上,部分到100%;加上日本农产品善于把品质+品牌+营销的效应叠加,在海外市场成为高端农产品代名词。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日本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因亚洲中高收入人群的需求旺盛,对对优质水果和牛肉需求上涨的支撑,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在2016年连续第四年上涨,达到7500亿日元(66.8亿美元)。
农产品出口大咖中还有日本大米,2016年1—11月份大米出口额达23亿日元,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历史纪录。日本清酒2016年出口额也上涨了10%,达到155亿日元(1.37亿美元),连续第七年创下历史新高。
据日本《朝日新闻》2017年7月5日报道,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农产品以及海鲜类产品的出口,并将进一步开拓大米在中国的销售市场。
中国的农业实际情况跟日本更为接近,很多学习欧美的大型机械化现代化农业都更多属于配合政府政策和指标而做的形式上工作,没有太多实际可操作性。
日本的农业哲学和农业发展模式可能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其中,日本农业9大经营方向、让中国每一位农业人思考!
1、专注力
专注力是日本工业化的基因。在,日本农业上体验的更加完美。
日本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了日本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
日本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更为明显。一般来说,日本的农民都是专业户,种草莓的都种草莓,种番茄的都种番茄,种鲜花的都种鲜花。一般农户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超过3个品种,而且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为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高。
日本农户没有“小而全”,只有“大而专”;不为自给自足,而是专业化分工、工厂式生产。除了自己生产的几个品种外,其余生活所需的食品和农产品全都从市场上购买。这样既扩大了种养规模,获得了规模效益,又促进了农户与农户、农协与农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繁荣了市场。
2、生态理念
土地的资源是农业的根本。一旦土地出现问题,农业的末日也即将到来。
因此,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农业经营者们首要考虑的方向。
日本对资源保护高度重视,且卓有成效,在耕地保护方面更是这样。在日本,耕地保护不仅体现在“量”的维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的保护上。在日本农村,人们可以看到,所有刚翻耕过的耕作层均呈深褐色,土壤团粒结构良好,土质细而均匀,像海绵一样。
日本农民除了使用有机肥,也使用化肥,不过,使用的是专用复合肥。作物品种不同,复合肥的配方也不同。日本土质优良的另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土地的配套设施,无论种花、种菜,绝大多数农田在田垄下都埋有水管,土地干旱时打开水龙头就可灌溉;而叶面灌溉和施药则通过大棚顶端的管道喷雾。先进的生产设施对土壤的保护和土质的优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找到农业赚钱的永动机
在中国的农业至少85%以上实现不了二次盈利。打个比方,农民种了100亩麦子,核心收入来自卖掉麦子。一旦遇到滞销,就得赔钱。
我们是否思考过:跳出靠卖农产品赚钱的途径出发,把农业的每一个环节延找到可以盈利的点。
日本的稻田画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向。
田舍馆村是日本稻田画的鼻祖。受到麦田怪圈的启发,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开发观光资源,1993年该村村民开始制作稻田画。稻田画每年题材都不同,涉及日本内外,非常广泛,既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甚至,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
稻田成长期的稻田艺术吸引大批的游客;秋冬后稻谷收获后,又把稻杆变成艺术品,同样实现了稻田的价值。
日本的稻田画激活了种植业,农民的的收入除了来自农产品销售收入外,还可以发展创意农业增加收入。
3、物联网的秘密
其实,物联网在中国农业上的普及率还是很低。尤其是,种植、养殖生产端的运用。
物联网给农业带来2个作用:1)节约成本;2)降低病虫害的损失。
农业物联网在2004年列入日本政府计划。当时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其核心是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相连,在未来形成一个人或物均可互联、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其中就包括了农业物联网技术。
截至目前,全日本已有一半以上农户选择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与流通效率,也有助解决农业劳动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农作物出口额提高至1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02.12日元)。届时,日本农业信息技术化规模将达到580亿至600亿日元,农业云技术运用率将达75%。另据报道,日本政府还计划在十年内以农业物联网为信息主体源普及农用机器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日元。
4、发展机器人农业
单纯的机械化;真是弱爆了。农业机器人才是农业的未来。
据《日本农业新闻》2016年10月10日报道,根据日本自民党农林水产业基本方针制定研究小组发布预估数据称,2050年日本农业人口将减半至100万人,其中三成为85岁以上老年人。照此下去,农业人口会减少殆尽。不需要人手的农业已经近在眼前。
该研究小组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日本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陷入危机。除了通过农业教育、研修,培养具有国内外市场视野的管理层以外,生产作业要充分利用外国人和机器人。
日本《东京新闻》7月3日报道,井关农机公司在茨城县的试验场公布了“机器人拖拉机”的信息。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机器人拖拉机可以与人乘坐操作的拖拉机同时进行作业,效率是后者的1.5倍。”
据相关媒体报道,去年日本已启动无人机监视水稻和松林的实验,还可预测水稻收割的最佳时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从1995年的307架增加到现在的2400多架,操作人员14000多人,成为世界上农用无人机喷药第一大国。
日本使用机器人带来的效果有3个:1)工作效率提高;2)减少成本与开支,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3)提高农产品品质,防止人为对农产品的污染。
5、注重产品包装
人靠衣装,马靠鞍!农产品想要卖出高价也离不开包装与品牌。
日本农副产品品质优良。无论是大路货,还是新优品种,都是色泽亮丽,规格统一,令人赏心悦目。
在市场上,所有待销的农产品都是经过精心整理包装的,没有散装,更没有带泥、带枯叶出售的。农产品的包装箱上都印有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姓名。
白菜有卖整箱的、一颗的,也有切成半颗或四分之一颗的,全都用塑料纸密封包装。切开的白菜如当天卖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个、也有5个一盒的,全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货架上。萝卜、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的漂亮外观和鲜美口味,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建立信任营销关系
信任是品牌忠诚度的条件。对于农业来说,信任度非常低!
日本农产品在流通方面,主要采取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结合的办法,即成立产销联合组织,其主要优势在于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面对面的相互信赖”关系。
日本的农业经营者经常会邀请消费者来到基地体验种植和生产,让消费者真正知道蔬菜、水稻是怎样种出来。经过不断地交流、互动,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7、体验式农业
体验式农业体现在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这之间的互动、交流。
但,中国的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出在真空。有多少个消费者认识农产品的种植者或养殖者?又多少个消费者亲自到田地里体验过种植或养殖的乐趣?
但,日本在体验式农业上,做得很棒。
日本有个“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越来越少了。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针对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并用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主人。
后来,这种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的“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每到秋天,农家邀请肉牛主人到牧场来,酒足饭饱之后,选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根据噪音大小等评选优胜者。不仅如此,凡聚会参与者,皆可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当然,奖品是当地特产。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不仅振兴了畜产业,也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
8、多渠道销售
中国很多农民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菜市场、批发市场、菜贩子等等。
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又多了一个电商平台。
然而,日本的销售渠道,是满地开花、多元化。其中,日本人销售农产品主要采取6种方式:
1)直销:以产销联合体为主要销售形式;
2)宅配:以专业流通配送到户为主要销售形式;
3)配送:以生协为运作主体,以配送为主要销售形式;
4)专柜:大卖场、超市与有机农场进行订单销售;
5)专卖店:以连锁专卖店的形式进行销售;
6)食品加工厂:食品加工厂与有机农场进行订单销售。
9、标准化赚钱
任何产品都应该有自己的底气。比如:口感、甜度、水分等。这些有1项优势凸显,就有机会卖出高价。
高端、高价是日本农产品的特色。比如日本的天价西瓜,一个西瓜拍出3.1万元。这种西瓜如何能卖出高价呢?标准化!高端的日本西瓜是北海道特产的“田助西瓜”。这种西瓜种植过程非常严格,先播种发芽,再送往温室栽培,白天和夜晚的室温都必须严格控管,100天后收成,西瓜甜度不足11度,就会被销毁。
当然,除了了日本农业的经营之道之外,日本的补贴政策和土地政策也十分重要。但,关键的地方还是每一为农业经营者的思维和胸怀。
近几天日本的某些操作,引起了全球的轩然大波,俨然成为了全世界各地人民眼中的焦点。那么日本农业概况怎么样?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日本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根据对日本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日本农业概况。
其实,对于一个科技农业领域的从业者来说,看完部分媒体关于日本的报道,我跳脱出了事件本身,反而心生疑惑,一个责任心不怎么强的国家,是怎么把农业做到全世界领先地位的呢?
没错,你没看错,日本,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搞农业却是一把好手,农业走在世界前沿,有许多经验可以供其他国家的人借鉴和吸收。
日本算是一个矛盾的国家吧,好像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精致和完美,但是有的时候又全然不顾里子和面子,把所有的体面都抛诸脑后,让全球追在屁股后面骂。
撇开热点事件,日本的精致体现在哪里呢?有一个地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那就是广告。
日本的广告与商品实品图是丝毫不差,一一对应的。
他们宣传图中的物品多大,实体的物品就有多大,是不是很神奇。
举个例子,一位日本市民在超市里买了一包薯片,拆开后拿起一片,如果将其和薯片包装袋上进行对比,会发现它们的大小,形状都差不多,日本就喜欢把这一类事情做到极致。
衍生到农业上,日本的这种“强迫症”习惯确实给农产品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我国各地的蔬菜水果,不管是在菜市场的,还是在超市里的,基本上都不会有外包装。
菜市场的,基本上是菜农当天从地里采摘下来的很新鲜的农产品,超市里的因为有冷柜,保鲜时间更长,可能是近段时间采摘下来的,但很少是进行了包装的,都是散装的。
本地市民在菜市场和超市挑选自己想要的农产品,再让菜农或者是超市的工作人员帮忙秤一下,最后就可以给钱了。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日本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日本所有待销的农产品,都是经过精心包装处理的,从不会有带泥的,带枯叶的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现象。
他们的包装上,会标注好农产品的名称,生产场地和生产者的姓名,保证了产品的溯源。
国内部分的农产品(超市里的农产品)会这样做,菜市场的就基本不会了,都是“素颜”状态,就呈现在了大众的眼前。
不过,这样的现象也是基于两国国情的不同,我国喜欢原生态的农产品,带着泥巴的不会被嫌弃,反而会让买菜的家庭主妇觉得菜十分新鲜,更乐意购买。
虽说这样挑菜方便,但总体上来说,对农业发展是不利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买椟还珠的故事,有的时候,精致的包装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旁人想象不到的。
日本农民从事生产,保证质量的同时,保证观感上的赏心悦目,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农业产品价值,让他们的农产品不仅销路广,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的农业基础强大,适当地吸收日本农业的合理之处,势必能够成长地很快。
那么,日本在哪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呢?大致可以分为六点。
第一,日本农业生产模式先进,管理细致;第二,日本农业品质把控全面,质量和美观双管齐下;第三,日本农业的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高;第四,日本农户做到了大而专;第五,日本农业做到了家庭经营和农协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第六,对资源保护比较到位。
日本的农业有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之称,原因在于,农民们不管种什么,都会保证它们的美观,就好像管理花圃和苗圃一样,这第二点,就是养护过程的引导,他们栽种的果树,结的果子大小差别基本不大。
日本的农户各有分工,专心致志种自己的果蔬,种草莓的就一直种草莓,不会中途看苹果卖得好,又去种苹果。
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利用机械,实现高效率生产,做大做强,每个农户都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农业企业。
日本的农业协会是有话语权的民间组织,可以和政府面对面沟通,既能反映农民的困难,还能及时为农民争取到补贴,是农民的后盾。
他们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很到位,这是农业得以继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以上这些,世界各国都可从中获取一些经验。不过,他们对耕地保护到位,对自己的资源保护到位,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好像不够彻底,略显自私了。
这样一个凡事求完美的国家,这回怎么做出这样令人震惊的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长期以来,相对于日本农业,欧美机械化农业才是中国师承的对象。但是,欧美的高度机械化是以人少地多,人均耕种面积大为前提的。就目前而言,虽然中国土地流转改革正在深入,但要实现类似欧美的大型农场,仍然任重而道远。那么日本农业概况怎么样?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日本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根据对日本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日本农业发展现状和概况。
但相比之下,日本的农情和中国更加接近。因此,其实际上更加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那么,中国农业学日本,学什么?
日本列岛属于岛国,土壤贫乏,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没有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日本却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农业,显得尤为的难能可贵。
毕竟,日本农业已经让世界震惊和叫绝,虽然有些“变态”!对于这些,中国农业经营者该觉醒了...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日本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日本农业已实现现代化,农户收入水平超过城市家庭,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相差无几。但,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日本农民收入惊人”!从日本杂志《PRESIDENT》在2013年公布的“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名中可以看到的是,日本农民年均收入竟高达到756万日元(约合49万人民币),甚至还超过了公务员等诸多职业。
从收入这一点来看,物质生活完全可以匹敌城市,说日本农民是“生活在农村的市民”并不过分。然而,这并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消息来看,2016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这收入与日本农民49万相比,相差80多倍,想想真是寒心。
中国农业是散的,日本农业是团结的
90%以上中国农业还是小农户。目前,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占大多数,2.6亿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据农业部统计,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总体还不大,仍然以小农为主。
中国小农户在经营方法、规模上都存在弱小和被动地位。中国的小农的情况,直接导致2个结果:1)土地没有办法集中;2)竞争力很难发挥。
虽然,国家已经颁发扶持小农户政策,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日本不一样。日本农户的生产规模都较大,一般农户全家只有2~3个劳动力,拥有土地50~70亩,个别农户达到200多亩,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农业企业。
尤其是,日本农协的作用。日本农业因为农协周到的服务而得以迅速发展,日本农协也因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壮大。
日本农协已发展成为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于一体的民间团体,不仅负责组织农业生产,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出售农产品等经济活动,而且还负责将政府的各种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同时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商业思维:品质与产业化。中国农业经营者的产品商业化或者产业化上存在很多盲区,或许“等靠”思维的惯性,而缺乏主动性或者突破性。
日本农民对农业商业思维有3个方面:1)产品品质;2)生态闭环;3)产业溢价;
下面来分析下:
1)产品品质:精益化 死磕单品
日本农民从事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追求质量。以稻米为例,一般每亩产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产大米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口感上都属上乘。所以日本农产品不但销路畅,而且价格优。
同时,日本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了日本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
一般来说,日本的农民都是专业户,种草莓的都种草莓,种番茄的都种番茄,种鲜花的都种鲜花。一般农户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超过3个品种,而且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为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高。
死磕单品的态度赢得消费者或市场的青睐。
2)生态闭环:寻找溢价空间
日本人很会做生意,同时他们对一件事的考虑也是很完善的。这也许是他们从小就灌输的一个思维方式吧,在农业问题上给他们很早就采用了“闭环式”的发展模式。
任何一个模式的商业或者什么服务,只要能实现闭环式的发展就能拉大利益空间。
他们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形成一个农业特有的闭环式产业链接,从而增加利益和发展的原动力。
3)产业溢价
“六次产业”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问题。
为了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开始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比如:马路村,村长和农协会长一起带领全村“伐木工”转型向“6次产业创业者”。种有机柚子,再组织村民把柚子进行深加工,制造柚子果酱,柚子饮料,柚子汤料等。
同时修温泉民宿、农林产物直卖所,吸引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费者来马路村游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万多人成为马路村特别居民。一年接待300多个团体来体验与游学,卖出1000多万件商品,年销售高达2亿元。
变态的日本农业,成为世界学习的样板
一直说日本很变态,除了他们文化、还有农业创意,也非常变态。但他们呢这种变态农业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学习。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农地弃耕、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把农业生产和艺术加工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满足人们游乐的需要,以此作为产业升级、价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其实,日本农业有2大特色:1)创意农业;2)农产品包装
先看日本的创意农业。稻田画是日本农业的核心创意。
田舍馆村是日本稻田画的鼻祖。受到麦田怪圈的启发,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开发观光资源,1993年该村村民开始制作稻田画。每年题材都不同,题材涉及日本内外,非常广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将雄姿,也有蒙娜丽莎、拿破仑,甚至还有哆啦A梦这样的动漫形象。
这种稻田艺术根据不同设计的种植方法,可分为两种观赏法:一种是俯视观赏。观赏的游客乘坐吊车或是直升飞机,不过这种方法对于恐高症的游客有点尴尬;第二种方法叫“远近法”。所谓“远近法”,是为了便于游客们在地面的观赏台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稻田里的巨幅画卷,而设计出的一种由近至远的稻田画种植方法。
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人。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甚至,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
其次就是农产品包装。
日本农业之所以“享誉全球”,除了质量之外,就是包装。日本的农产品包装可谓惊艳来形容。
日本农副产品品质优良。无论是大路货,还是新优品种,都是色泽亮丽,规格统一,令人赏心悦目。
在市场上,所有待销的农产品都是经过精心整理包装的,没有散装,更没有带泥、带枯叶出售的。农产品的包装箱上都印有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姓名。
同时,白菜有卖整箱的、一颗的,也有切成半颗或四分之一颗的,全都用塑料纸密封包装。切开的白菜如当天卖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个、也有5个一盒的,全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货架上。萝卜、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的漂亮外观和鲜美口味,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内部排列包装之外,还有就是外形包装设计,已经到了惊艳的变态环节了。
因为,日本是世界上最讲究包装的国家之一,他们将日本文化中的禅意精髓提炼出来,再传达出深融入一些自然、朴素、可爱的元素,最终呈现出来的设计简单却别有滋味,邃的极致品味。
日本的创意农业和农产品包装已经成为全球农业学习的样板或案例。面对这些,我们也要思考3点:1)中国农业的创意点在哪里;2)中国农业需要什么动力;3)农产品包装如何创新。
最后,我们到底要学习日本农业什么?对农业的态度,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自身的追去。当然,还有制度和思维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但是日本的休闲农业却在国际上声誉颇高,被很多国家学习借鉴。
当然,日本休闲农业的大获成功与国家对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日本,政府引导在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起了最基本的推动作用,政府主要在技术、公共设施、财政、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其进行引导。
其中,日本的国土交通省观光厅与农林水产省通过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培养农业体验指导员、解说员、经营人才,以此来配合促进日本休闲农业的发展。
此外,日本的教育部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独特作用,农部科学省与农林水产省合作,在全国两万两千所小学实施“少年儿童下乡村项目”,有效的将休闲农业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一起,也说明了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
在中国,近两年也是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容小觑。
比如,在2016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将休闲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
今年,《2017年一号文件》出台,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由此看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决心还是很大的,但是相比而言,日本政府对于休闲农业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早的,可政府支持毕竟只是外因。
那么,日本的休闲农业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好呢?这就与其的经营之道密切相关了,今天带你看看日本休闲农业的经营之道究竟是什么?
产业化
日本通过土地流转,在城市周边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区域,并融入休闲、娱乐等元素,同时打造田园风光以吸引受众。
同时,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服务功能,以农业为依托,集合工业、旅游、创意、研发、商贸、储运、地产、娱乐、会展、博览等三种以上的相关产业为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经营的同时,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综合体。
营销活动多样
有人说,日本的休闲农庄就像个节日圣地。由此可看出,日本休闲农庄是很爱“爱搞活动”的,而这就是日本休闲农业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营销方法。
休闲农业时候跟商超有相似之处,要想吸引顾客来,超市商场经常会搞促销活动,而农庄则需要多搞一些农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提升自己农庄的知名度。
IP的打造
农场IP,是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综合性的品牌打造,构建农场的品牌文化,也就是一个大IP。
日本休闲农场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农场自身IP的打造。这个IP一旦打造成功,将会给农场带来一大批铁杆粉。无论是参观还是销售农场的农产品,以后都将变得容易。
用户关系建立
日本休闲农业非常注重用户关系的建立,他们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休闲农庄,其主要优势在于使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
同时,农场主经常会邀请用户来到农场进行体验或参加娱乐活动,让用户真正体会到农庄的不同之处。再经过不断地交流、互动,从而提高用户对农庄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品牌打造
日本休闲农业注重品牌的打造,主要借助用户的满意度,对其进行宣传。同时以乡村人文资源和农业自然为依托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休闲农业的品牌理念是以“诚信、低碳、环保、生态”为主,在这方面,日本的休闲农业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注重环境保护。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是“因地而异”,农业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如此之好确实是有道理的,那中国究竟该如何立足自身,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呢?以下就是可借鉴的干货:
1、加强资源整合
日本的休闲农业多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为主,以某一方面为主线,如鲜花种植为主,而水稻、养殖、农产品加工为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且多样的主题公园,供用户参观或是体验,而不是仅仅只打造某一种特色,忽略了其他资源的优势。
2、注重农业资源的保护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因此,日本人非常注重土地保护。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他们打造休闲农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日本对资源保护高度重视,且卓有成效,在休闲农业的打造上,日本虽会建立基础设施和一些旅游景观,以保障游客的权益,但在这方面,日本会依据当地的条件,在农业资源不被破坏的条件下,完成上述工作。
3、立足本地化
日本农村特别注重挖掘与创造农村文化,当地的文化遗产与非文化遗产被细心地保存下来,再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既体现了独一无二的魅力,同时将原有的文化注入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中,孕育出了本地化产品。
发展休闲农业,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等本地特点,合理探索开发绿色观光旅游产品,进行科学的农业规划,景区建设应保留其原有的乡土和村野特色,在这方面中国明显是初出牛犊。
4、树立行业壁垒
在商业模式的打造上,日本善于利用原有的资源,结合人类的智慧,建立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商业模式。稻田画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田舍馆村是日本稻田画的鼻祖。受到麦田怪圈的启发,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开发观光资源,1993年该村村民开始制作稻田画。稻田画每年题材都不同,涉及日本内外,非常广泛,既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甚至,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稻田成长期的稻田艺术吸引大批的游客;秋冬后稻谷收获后,又把稻杆变成艺术品,同样实现了稻田的价值。
行业壁垒的打造是每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可是在中国,跟风的情况多,建立自己的独有的商业模式的情况相对较少,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南亚次大陆以南印度洋上的岛国,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南北长432公里,东西宽224公里,国土面积为6561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28℃,受印度洋季风影响,西南部沿海地区湿度大。年平均降水量2136毫米(2014年)。风景秀丽,素有“印度洋上的明珠”之称。那么斯里兰卡农业概况怎么样?斯里兰卡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斯里兰卡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斯里兰卡事业部根据对斯里兰卡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斯里兰卡农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一、 斯里兰卡农业发展情况
(一)农业地位及产业结构
斯里兰卡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农业之外目前主要有编织、皮革、食品、烟草、化工、橡胶、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业等。由于斯里兰卡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率低等因素,加之非农业产值不断上升,斯里兰卡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斯里兰卡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斯里兰卡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斯里兰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稻谷、椰子、茶叶和橡胶等作物,除此之外还生产香料、马铃薯、蔬菜、香蕉、芒果等。畜牧业产值占国家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不及茶叶产值。渔业是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产业,在斯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斯里兰卡位于东印度洋地区,海岸线长1770公里,海洋领土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鱼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斯里兰卡农业发展主要瓶颈。
斯里兰卡在农业发展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主要是技术发展落后,小农生产在中斯国内农业生产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基础薄弱,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渔业捕捞加工技术落后与产能不足,畜牧业发展较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营养需求。
(三)斯里兰卡政府对外来农业投资政策。
斯里兰卡政府规定了多项吸引外国投资政策,农业是充分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外资份额不设限;对外国投资农业的优先领域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园艺、林业、畜牧业(包括奶牛养殖、家禽养殖、养猪场、奶牛场等)。
二、我国与斯里兰卡开展农业合作
斯里兰卡地处印度洋东西航道要冲,连接南亚次大陆和中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在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中虽小尤重。中斯农业合作潜力领域为:
(一)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应是中斯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通过共建中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人员交流与培养、适用技术转移及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等。借助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利用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双边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利用,也有助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
(二)茶产业合作。斯里兰卡与中国云南在茶产业领域的合作逐渐加深,在品种资源合作、茶叶深加工、茶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效。我国茶叶种植技术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品牌优势,可以实现强强合作。
(三)渔业与水产品加工。在渔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远洋捕捞船只建设、水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双方具有开展全方位合作的广阔前景。其水产品加工能力严重不及产量的增速,其水产品加工比例仅占其水产品总产量的6%左右,政府期待提高水产品出口附加值。
(四)农产品加工合作。斯里兰卡国内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整,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中国具有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加工技术,可有效提升其农产品加工水平。
(五)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斯里兰卡小农生产在占有很大比例,小微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很广,需求量大且主要依靠进口。中国小型农业机械的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产量大、产品种类较全、适应性广。
(六)畜牧业。目前,斯里兰卡依然有较大的奶制品缺口,斯里兰卡迫切需要发展国内的畜牧养殖业,增强奶产品的自给率。中国在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养殖、加工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双方具有合作的潜力。
早在千年以前的阿努拉达普拉时代,斯里兰卡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在当时可谓是登峰造极的状态。印度雅利安人的领袖们利用人类的聪明与智慧,大力发展水利灌溉系统,将农业作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获利的主要来源。而这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可称之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斯里兰卡农业概况怎么样?斯里兰卡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斯里兰卡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斯里兰卡事业部根据对斯里兰卡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斯里兰卡农业投资风险和现状。
阿努拉达普拉时代的农业
农业上用的铁犁,以及铁制的武器和作其它用途的铁制工具,好像是僧诃罗族人首先传入斯里兰卡的。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斯里兰卡遇见的小石器文化阶段的人民,实行过火耕农业,但是当他们看见印度雅利安移民者所传来的生产粮食办法的优点的时候,他们放弃了采集食物的习惯,而采行新办法。印度雅利安族的外来移民也必然是诱导他们这样做,因为前者来到本岛的人数不会多到足以能够使他们自己来清除森林,开垦田地。开垦土地的工作所必需的劳力,必然大部分是由本地人提供的,而新来者则是贡献他们关于改进农业方法的知识,以及必要的指导和组织工作。
在这以前,大部分森林中住的是野兽。这个征服森林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稳定的经过了若干世代的过程。这些逐渐向内陆扩展居住地区的先驱者,被认为是他们所建立的那些村落的领主,早期婆罗米文碑铭中所说的“波鲁摩迦”,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印度雅利安人开辟古代斯里兰卡这一方面的情况,不会成为英雄史诗、民间故事或宗教传说的题材,因此在史传中也只是偶然提说一下而已。但是在传说中的那些国王的故事中,却有一些关于此事的有意义的叙述。因此在古代斯里兰卡安家的印度雅利安人的领袖们,是以建立农业居住地作为他们的主要利益之一。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斯里兰卡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斯里兰卡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当历史遗迹和铭文方面的证据开始说明斯里兰卡古代人民生活的时候,农业开垦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当时的社会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组织的,政治制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史传中所说的僧诃罗族人的早期居住地,多数是在雨量不太大的地区,即现在的所谓“干燥地区”。最显著的一个例外就是迦罗尼耶河口的迦罗尼耶地区,传说这个河口是古代印度雅利安航海者来访的港口之一。最早的居住地自然是在移民者登陆的港口附近。选择干燥地区来建立早期居住地的另一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如潮湿地区的森林那样稠密,因而比较容易清除。这些地区的土地一般都是平坦的,比潮湿地区多山地带的山谷更适合于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稻谷。
在古代,如果我们说一个社会在粮食方面能够自给自足,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如果一个社会自己不能生产它所需要的粮食,那末它不是灭亡就是迁徙到能够获得粮食的地区去。古代人民的主食和今日一样是大米,因此人民和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种商品的生产。种植稻谷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稻谷种植在清除了森林之后依靠季候性的雨水来灌溉的小块土地上,第二种方法是种植在既靠人工灌溉又靠天然雨水的正式耕作的田地中。早期的居民一定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来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稻米,但是由于同一块土地不能按照这个办法一年又一年地加以利用,因此他们必然会感觉需要有一种完全可以不必依赖不可靠的季候性的雨水来种植稻谷的办法。因此在每一个重要村落居住区中以及当时存在的少数城镇附近,修建了一些水库,储存季风时期的大量雨水,以便在必要时灌溉稻田,并在长期干皇的时候供给饮水。
但是古代的农业,和今日一样,不是只限于有灌溉的地方。在雨季的时候,没有灌溉的土地中也能种植庄稼。在这种土地上生长的大米比在有灌溉的田地中种植的大米还更受人欢迎。其它种类的辅助粮食作物,如豆类作物,都是种植在没有灌溉的田地中。这些农产品是人民食物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的食用油料是芝麻油,而芝麻也是种植在高地上的。甘蔗是一种重要农作物,糖浆是比较富裕的人们的一项重要食品。人民对于衣着物的需要,是用本国生产的棉花来满足的。当时种植有各种果树,而特别提到的有芒果树。早期铭文和文学作品中都提到有椰子林,嫩椰子仁是可以食用的。畜牧业是和农业是一样重要的职业。从牛奶中提炼的酥油,除了最穷的人以外,是每个人经常和米饭一起吃的东西。奶酪和其它牛奶制品都是重要食品。多山地区有自己的特殊产品,如姜黄、生姜、胡椒和香料。沿海地带有渔村,内陆的淡水鱼是人们的一种重要食品。从森林中采集的蜂蜜既可以作为食品,也可以当作药物。还有猎人供应肉类给农村和城镇中的居民。
阿努拉达普拉时代的灌溉系统
到古代斯里兰卡来殖民的印度雅利安人,具有种植稻谷和灌溉方面的知识。从这个基本的初步知识,发展出后来在古代僧诃罗王国中所表现的最伟大的工程技术,即逐渐建成的一个庞大复杂、相互联系的堤坝,渠道和水库系统,把各种方向的河流中的水汇合在一起。当时在印度还没有像这样规模或复杂的灌溉系统。史传中所记述的维阁耶及其随从者在古代斯里兰卡登陆的传说故事中说,这些最早到古代斯里兰卡来的人们在容易获得水的地方建立村庄。根据这些传说中的记述,第一个水库于公元前六世纪和五世纪修建在阿努拉达普拉。
在这一个历史时期,史传和石刻铭文提供了关于前后修建的那些灌溉工程的相当大量的证据。公元前三世纪时,副王曾经监督一项小水库的建筑工程。因此灌溉工程是王室的重要成员直接监督的一项活动。阿努拉达普拉的帝沙水库,据说是提婆南昆耶·帝沙于公元前三世纪修建的,这当然是正确的。它原来是一个小水库,后来加以扩大。史传中提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几个水库的名称,但是其中只有一个名称后来再度被人提到。有两个可以认为是公元前二世纪的碑铭,其中一个记载的是把一座小水库布施给僧团,另一个碑铭记的是把一条灌溉渠道布施给僧团。史传中只提到公元前一世纪修筑的三个水库和一条渠道的名称,但是同时期的铭文中则说到有若干水库和渠道的名称。这些渠道之一是从摩诃伐利河宽阔的下游引水去灌溉目前叫做敏维罗的沼泽地区。另外一个铭文中提到有一个“阿伐罗纳”,这个堤坝可能是用石料修建的,因为它横断一条小河。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村庄中的水库已成为干燥区域的一个固定特征。我们有可靠的历史资料证明这个时期有两种灌溉办法。第一种办法是修建小型永久性的石料堤坝,横断河流,和可能是用木料和泥土筑成的临时堤坝,在适当的地方切断河流把水导向渠道,使其流入灌溉地区。第二种办法是修建村庄水库,直接灌溉水库堤岸下面的田地。公元前一世纪时,没有人试图修建比村庄水库更大的水库。许多村庄水库都是私人所有,有些水库的所有人是妇女。
公元一世纪标志着从村庄水库前进到大型水库的第一步。伐沙巴王是第一个伟大的修建水库的国王。巴利文史传中认为是他修建的水库,一共有十一座,而且都有名称。其中有六座已经查明,根据以后的标准来说,它们不算是大型工程,但是比当时一般的村庄水库却大多了,其中最大的一座周围有两三哩路长。伐沙巴还修建了十二条渠道,其中只有一条阿利沙罗渠道记载有名称。伐沙巴修建的这条渠道当时没有运载像它后来通往敏奈利耶水库时那末多的水量,灌溉了很大的面积,最后可能是把水流注吉里河中修建这样一条相当长的渠道,意味着公元一世纪时僧诃罗人已经发展了在记等高线和平整地形方面使用器械的高度准确性,并且能够修建横断大河的永久性的石料堤坝。
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的铭文中提到了史传中所没有记载的差不多一百五十个水库和渠道的名称。村庄水库的建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扩展到新地区,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较大的计划还只是开始在试验中。到了公元三世纪时,灌溉工程技术和实践有了显著的进步。摩诃舍那王在位时期出现了第一批大型水库。他所修建的灌溉工程计有十六座水库和一条大渠道。其中最著名的工程是摩尼喜罗水库,这座水库淹没土地4670嗽,目前灌溉土地4000嗽。当时已经存在的阿利沙罗渠道,被利用为敏奈利耶灌溉系统的基础,但是主要工程中的水坝和渠道必须要加以扩大,使其比以前引导和运载更多的水量来储满这个庞大的水库。加宽和加长了的渠道,从水坝一直到水库,全长为二十五哩半。
帝沙伐达摩那迦水库在铭文中被称为兰提沙伐水库,已被柯林登正确地查明为现在破裂了的迦弗杜卢水库。这也是摩诃舍那修建的一项工程,其规模和敏奈利耶水库差不多大。这座水库控制迦弗杜卢河水,但是它也储存一条六哩长的渠道从敏奈利耶水库引来的补充水量。摩诃舍那修建的其它庞大水库,计有支卢罗水库,一名苏鲁罗水库即现在延河上的胡鲁卢水库,迦坚水库,即迦纳水库;迦纳底耶陀罗水库,即现在已经毁坏了的在密兴多列附近横断迦纳陀罗河名叫摩诃迦那陀罗水库的那座大水库;还有摩诃陀罗伽罗水库,也许就是阿努拉达普拉以北现在名为摩诃伽尔迦陀伐罗已经毁坏了的那座水库。
摩诃舍那所修建的十六座水库之中有八座可以确实地查对清楚,另有四座虽已查明,但还有些疑问。所有这些伟大工程是否都是在摩诃舍那在位的二十七年间动工和完成的,是一个可以商讨的问题。但是其中某些工程无论是在以前什么时候设计和动工的,而它们都是在摩诃舍那在位时期完成的,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摩诃伐利河上的波巴丹多大渠道可能是向东流经杜摩罗迦,全长为二十多哩。摩诃舍那在位时期所完成的阿罗诃罗迦弗杜卢灌溉系统,是古代斯里兰卡灌溉史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结语:
灌溉系统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古代的斯里兰卡充分利用了这一原则,在灌溉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中找到了方法,并且充分利用此方法增强国力,为百姓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石,甚至为未来世界性农业的发展做出坚实的铺垫。或许这样的工程在现代人看来会感到不以为然,但想象一下,这样的工程发生在千年以前,古人的智慧与大胆的操作还是令后人感慨人类智慧的伟大。
新加坡的农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有人指出,这个东南亚国家正在领导一场农业革命。那么新加坡农业概况怎么样?新加坡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新加坡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新加坡事业部根据对新加坡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新加坡农业发展模式。
拥有570万人口的新加坡是一个富裕、发达、高度城市化的城市国家,位于东南亚,处在世界的其中一个十字路口。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发展为一个主要的商业、运输、通讯和旅游中心。但就农业而言,这样的地理条件却可谓是寸土寸金。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新加坡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新加坡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国土总面积仅724平方公里,新加坡土地资源紧缺,目前只有大约两平方公里(200公顷)的土地用于粮食种植,这些地方大多位于新加坡林厝港和Sungei Tengah,占总面积不到1%。因此,尽管20%以上的农产品贸易通过新加坡完成,但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只占其GDP总额的1%不到。
到2019年,该国共有220个本地食物农场,其中,蔬菜农场77个,鸡蛋鹌鹑蛋农场5个,渔场121个,其生产量分别达到当年蔬菜、蛋类和鱼类消费总量的14%、26%和10%,同年,新加坡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101亿美元。新加坡目前的粮食需求有90%依靠进口,对进口食品的严重依赖意味着,该国在确保稳定的食品供应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但即便是狭小的国土面积、高昂的农业成本和处于劣势的农业经济,也根本挡不住新加坡政府推动农业发展的决心,当局的目标是成为亚洲的城市农业食品科技中心。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城市农业技术中心。
新加坡的农业食品行业正在拥抱先进的科技和新理念,本文将围绕新加坡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发展进行梳理,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新加坡农业食品科技应用情况概览;
第二部分:新加坡农业食品科技相关政策支持;
第三部分:风险资本涌入新加坡农业食品科技领域;
第四部分:新加坡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和创新案例;
第五部分:新加坡食品科技发展情况和创新案例;
第六部分:新加坡农业食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加坡农业食品产业应用提速,有限资源输出无限可能
农业和食品技术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新加坡正逐渐成为亚洲的食品科技之都。该国政府投资了1000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4867亿元),为应对当前气候危机的影响做好准备。这次准备计划的核心部分将包括实现自给自足和应对粮食不安全的措施。
从开发新食品到研发人类未来的食品,新加坡一直在大力投资替代蛋白质的研发,从Shiok Meat不添加血清成分的大规模培养虾细胞的技术,到TurtleTree Labs的世界上第一款实验室生产的“母乳”技术,这个城市国家在食品技术的创新方面显然具有活力。政府还任命了一名全职的替代蛋白质分析师,以帮助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公司成长,引领创建可持续食品解决方案。
物联网数据分析允许农场控制光照和灌溉等环境条件,以跟踪温度、湿度和作物生长。
另一方面,新加坡农业科技公司正致力于重新设计农业操作系统,使其不再受到空间、气候和体力劳动的限制,并利用生物技术来弥补地理环境的不足,比如屋顶农业和垂直农业。而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农业科技也正在推动新加坡的农民建立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通过改进物流计划,预测分析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食品腐坏。他们还可以使用大数据来预测作物的表现,甚至可以部局无人机和农场机器人进行自动化操作,并收集实时数据,以便更好地做出农业决策。除了优化产量,技术还可以帮助减少食物浪费。例如,作物传感器可以用来跟踪作物的健康状况,并最终减少患病、不健康农产品的数量。
农业和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将推动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切入机会,衍生出广阔市场。
二、新加坡政府多措并举,推动农业食品经济发展
新加坡在1995年1月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并于2013年6月15日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成员。
新加坡于2010年8月18日提交了加入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的文书。
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新加坡于2008年6月3日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又称国际兽疫局)签局了一份联合谅解备忘录。
尽管新加坡的自然资源和土地面积有限,但新加坡政府积极支持当地的农业食品科技领域大力发展。
新加坡的目标是在城市农业和水产养殖方面走在前列。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加坡食品局(SFA)在环境和水资源部的领导下成立。其目标是确保新加坡的食品安全和供应保障。新加坡食品局还负责各种资助、支持农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里,3800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的农业生产力基金带动了约100个家庭农场提高生产力,并加强了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政府还通过《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20》(Research Innovation Enterprise 2020 Plan)拨出1.05亿美元用于食品研究项目,如城市农业、人工肉制品和微生物蛋白生产,以加大农业食品行业的研发力度。
新加坡的粮食产量约占其总需求量的10%,所以在2019年,新加坡食品局设定了一个目标——“3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30%。在2020年,新加坡发起了“新加坡食品故事”活动,动员新加坡的当地人民支持食品安全,促进购买和消费当地的食品。
由于新加坡的土地资源有限,所以新加坡发展城市农业,打造“都市花园”。将农业的空间布局紧凑化、极致化,包括像城市屋顶、多层停车场的屋顶空间和高架桥都是打造绿色的沃土。近年的国家政策举措也更是强调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推进,如室内农业和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使用。
在新加坡沿海,柔佛海峡和南部较深水域约有一平方公里(100公顷)的有效海域用于养鱼。所以,对食用鱼类养殖的有限海洋空间进行优化分配变得异常重要。为实现粮食的可持续生产,新加坡沿海养鱼场不允许举办非农业活动,如商业旅游和钓鱼旅行。
而在最近的一份声明中,新加坡政府将为一个新的农业科技基金(取代当前的农业生产力基金)出资6000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92亿),旨在通过农业食品技术发展赋予农民创新力量。该基金为新加坡政府《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中规划的一部分,由新加坡教育部(MOE)、国家发展部(MND),永续发展和环境部(MSE)、贸易与工业部(MTI)和交通部五个政府部门联合主导,为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各方面梳理和制定新加坡未来十年的绿色目标。此外,新加坡希望在新的农业科技基金的支持下,能够达成“30·30愿景”这一目标。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Heng Swee Keat)说:“技术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将开启新的可能性。我们利用技术克服了水资源和土地的限制,也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同样的事情。”
三、新加坡农业食品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引风险资本竞相涌入
自新加坡宣布“30·30愿景”以来,加速农业科技初创公司项目的合作迎来了显著的繁荣期。新加坡发展局(ESG)隶属于贸易和工业部,它通过鼓励全球对该国食品企业的投资来支持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战略。新加坡发展局的主要投资部门之一是种子资本,通过政府计划起新-投资(Startup SG Equity),该部门与其他7家合作伙伴共同投资逾6500万美元,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和指导,以促进其发展。
新加坡农业食品领域引来大举投资,扩大了该国食品科技和农业科技生态系统,并改善当地的食品安全。该国已经拥有数量可观的创业公司,如生物技术、替代蛋白质和垂直农业。
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长陈振声(Chan Chun Sing)说:“利用新加坡独特的从农场到食品的生态系统,以及在技术能力、优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记录,我们的目标是抓住经济机遇浪潮中的重要份额。”
淡马锡押注农业食品
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淡马锡正在建立一个专门的农业食品投资工具,以推动和管理对食品和农业相关企业(包括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这个新平台将帮助其农业食品投资组合公司建立运营能力,扩大生产,并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可用性。在技术方面,该基金的投资战略围绕四个“核心主题”展开:可持续的蛋白质、供应链弹性、实惠的营养餐和城市食品系统。
2019年,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向总部位于纽约的现代农业公司Bowery Farming投资了9000万美元,Bowery Farming利用机器人在室内种植作物。目前尚不清楚淡马锡是将全资或部分拥有这家新公司,还是将收购淡马锡在农业食品企业中现有的股份。不过,这并不是这家新加坡机构第一次创建专业平台来管理其投资。淡马锡于2013年设立了一家专注于液化天然气的公司Pavilion Energy,并与殷拓基础设施(EQT Infrastructure)合作,在印度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企业O2 Power。
去年,这家财富基金还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合作,双方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将共同创建一个新的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加速食品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设施。
淡马锡综合农业投资部执行总经理马世文(Anuj Maheshwari)曾表示,淡马锡现在通过“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其农业食品业务,不仅仅是作为投资人和产生股东回报的人。我们也着眼于目标。”
拜耳看好新加坡大农业
德国制药和农用化学品巨头拜耳集团也注意到了这块宝地,该集团旗下的影响力投资子公司Leaps by Bayer致力于为当今健康和农业领域一些最大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投资组合包括30多家致力于潜在突破性技术的公司,包括BlueRock Therapeutics(再生失去的组织功能)、Joyn Bio(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Khloris、Century Therapeutics和Pyxis Oncology(预防和治疗癌症)。
于2020年8月,Leaps By Bayer与淡马锡宣布联合投资并成立一家新公司“Unfold”。这家创新企业将聚焦垂直农业突破性发展,专注于蔬菜品种的创新,目标是将垂直种植空间提升到更高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通过利用蔬菜作物的种子遗传,该公司将专注于开发新的种子品种,并为垂直农场独特的室内环境提供专门的农艺建议。
虽然垂直农场市场上的大多数初创公司都专注于开发更高效的基础设施,但只有Unfold拥有无与伦比的资产资源,一入场就携着巨大的潜力价值。Unfold在第一轮融资中筹集了3000万美元,并与拜耳达成协议,获得拜耳蔬菜产品组合的某些种质资源。
“为农业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创新是拜耳公司关注的10个参与和投资领域之一,”拜耳公司总裁Jürgen Eckhardt表示,该公司的宗旨是通过新技术推动卫生和农业领域的根本性突破。他说,“对Unfold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体现了一种变革性的、创造性的方法来发展农业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Perfect Day落地新加坡
乳制品行业,有一家初创品牌Perfect Day,成立于2014年。他们试图通过他们的“黑科技”——无动物成份乳蛋白,掀起一场乳品行业的新革命。
这家替代蛋白初创公司正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政府正加大力度发展农业食品科技行业。该研发中心计划于2021年4月开始运营,使用精密发酵生物技术开发和生产无动物乳制品蛋白、酪蛋白和乳清,这些无动物蛋白产品将用于进一步开发Perfect Day植物乳制品的工艺,包括冰淇淋、奶酪和牛奶等产品。
该公司计划在当地雇用和培训一批具备微生物菌群蛋白质创新技术的研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例如在菌种开发、蛋白质分析和分析方面。该实验室将专注于开发分析系统,这对确保公司发酵过程和蛋白质成分的准确性、特异性和一致性方面至关重要。它将利用A*Star新加坡食品和生物技术创新研究所在分析和口味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能力。
四、新加坡农业科技创新步履不停
“花园国家”的都市农业
只有7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挤着570万人口,面积狭小的新加坡被迫向上扩张,建造高层住宅区来容纳该国的众多居民。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加坡正在努力把这种垂直模式应用到城市农业中——试验屋顶花园和垂直农场,以满足其众多居民的需求。该国甚至专门建造了一座国家公园来推广园艺。Hort Park为积极参加的城市农民分配花园、提供主题花园和教育讲习班。
一些公司正致力于将水培农场建在空屋顶上。Com Crop致力于通过建造屋顶农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些水培系统利用从高处获得的充足的自然阳光,而不是人工照明。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每个屋顶农场都被用来造福周围的社区,新加坡现在有超过1500个社区花园遍布全国。
另一家建造无土屋顶农场的公司是Sky Greens,它的产品是与当地监管食品安全和生产的政府机构合作的结果。这一项目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水驱动、旋转、垂直农场”,在城市环境中种植热带蔬菜,旨在推广对环境友好的城市农业技术。Sky Greens已经成为创新农业的典范,2019年获得了全球首个城市农场有机蔬菜认证。他们设计的垂直蔬菜种植系统的生产量至少是传统农场五倍,并有能力支持非耕地种植。
新加坡经济强劲,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284.19亿美元,因此这个国家很有钱。“但没有食物,钱就一文不值,”天空绿色的董事Jack Ng这样说,“这就是为什么我想用我的工程技术来帮助新加坡农民生产更多的食物。”Sky Greens目前生产三种深受当地人欢迎的蔬菜——奶白菜、小白菜和大白菜,每28天收割一次。他们已经向新加坡最大的杂货零售商NTUC FairPrice供应,拥有超过230个销售点和超市网络。
展望未来,一个重要的长期战略是教育下一代“未来的农民”。推动农业科技创业,新加坡立志成为农业技术领域的硅谷。
科技发展与创新案例
由于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新加坡企业对农业食品技术的兴趣增加。新加坡政府与当地机构南洋理工大学和淡马锡理工大学合作,启动了两个创新中心,专注于寻找农业挑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合作已经结出了果实。例如,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利用技术来识别和选择具有理想性状鱼类的方法,在没有转基因的情况下成功地在海水中养殖淡水罗非鱼。他们还生产出了不受气候影响的蔬菜,这些蔬菜需要的光照更少,但营养价值却更高。甚至,一款先锋研究产品是淡马锡大米(Temasek Rice)已经进入新加坡市场。淡马锡大米这种水稻在新加坡以非常规方式种植,其配方能够抵御洪水和干旱、以及真菌和细菌的攻击,有效生产出抗气候的水稻。
一个由企业家组成的新兴市场正在进入农业科技领域,用高效的技术创建城市农场。虽然新加坡的传统农民也在把技术融入他们的农业系统,但市场的新参与者已经引入了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智能系统,如物联网传感器和分析,以优化粮食生产。
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下面我们来看三起创新案例:
成春农场——科学养鸡
成春农场(Seng Choon Farm)已大规模转向自动化。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使用明亮的光线来检查细微的裂纹,这给人为错误留下了空间。在Seng Choon,电脑会扫描一个鸡蛋的16张不同照片,以确定它是干净的还是脏的。这项技术的准确率达到了99%——Seng Choon通过雇佣员工来弥补1%的差距。新技术使农场从喂鸡到收集、分级和包装鸡蛋的过程实现自动化,并采用了质量控制监测系统,以确保鸡蛋符合新加坡食品局设定的新鲜度和质量标准。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率,显著增加了当地的鸡蛋产量。技术也促进了特殊产品的生产,如营养丰富的鸡蛋、巴氏消毒的鸡蛋和即食鸡蛋。随着技术的不断采用,更多当地养殖的优质鸡蛋和新产品将提供给消费者。
新加坡水产养殖技术公司(SAT)——水产养殖4.0
新加坡水产养殖技术公司(Singapore Aquaculture Technologies)是新加坡首个推出热带鱼“水产养殖4.0”的公司,采用封闭式养殖系统,通过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农业更高效。鱼会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封闭式养殖系统允许使用视频分析来跟踪游泳模式和皮肤损伤等行为,确保收获的鱼是最高质量的。该公司还与大学合作,将母公司Wintershine生产的营养丰富的微藻整合到鱼饲料中。反过来,鱼的排泄物被用作藻类生长的营养物——形成了一个部分闭环。
随着科技越来越多地用于优化资源和创造适合养鱼的环境,高科技渔场在其新渔场满负荷运作时,将能够显著增加面向本地消费者的鱼类产量。此外,由于封闭式养殖系统中的鱼是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养殖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这些鱼是安全的。
VertiVegies——主打“科技牌”和“空间牌”
VertiVegies公司在室内种植蔬菜,用作物的垂直堆叠形式代替广阔无垠的田地,用水培溶液代替土壤。他们利用高科技系统积极调节温度、湿度、水分营养、通风、冷却和其他各种输入参数,以确保蔬菜富含营养。严格的加工程序确保这些绿色蔬菜不含重金属以及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病原体。为了支持新加坡到2030年满足全国30%营养需求的目标,Vertivegies正在建设新加坡最大的室内植物工厂。到2020年底,该工厂的日产量将达到5吨。通过利用创新技术,这些创新农场正在促进其国家粮食的安全与稳定。
以下这些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令人兴奋的农业科技初创企业,值得关注。
五、新加坡食品科技创新走在前沿
当新一轮农业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涌现的时候,新加坡也高高举起了食品科技的旗帜。该国在食品技术领域快速崛起,已然成为一股超级力量。不久前,在SKS 2020亚洲食品科技景观小组会议上,这个城市国家再次成为人们讨论食品创新和投资的重要地点。“如果一定要我下注的话,我会下注新加坡,”天使投资人Michal Klar这样说道。
由于这个城市国家的很多食品都来自境外,因此在受到老牌企业的压制时,新加坡缺乏其他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限制。
新加坡的监管环境是这个城市国家食品技术创新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Klar说,新加坡只有一家机构负责监管食品。换句话说,当公司为他们的产品必须获得政府批准的阶段做准备时,对于他们必须去找谁是毫无疑问或困惑的。这可能会加快监管机构的审批过程,进而意味着许多公司的上市时间会更快。
替代蛋白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无论是植物肉制品公司还是细胞肉制品公司,都必须在产品标签、货架位置等问题上与大型肉制品生产商和说客针尖相对。相比之下,因为新加坡的肉类供应是进口的,所以没有人会反对这个城市国家围绕替代肉类的新发展和新规定,这也是新加坡拥有亚洲资金最充足的细胞基肉类初创企业Shiok Meats以及Next Gen等这样有前景的初创企业涌现的原因。
Next Gen Foods——破融资记录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食品科技公司Next Gen Foods于近日宣布,它已获得10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这轮融资由淡马锡、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旗下的新合资公司K3 Ventures和NX Food牵头。该交易打破了植物初创企业最大种子融资的全球纪录。
该公司将利用这笔资金于2021年3月在新加坡向消费者推出下一代植物产品品牌TiNDLE。首先,这一系列产品将以鸡肉产品首次亮相,并将在选定的餐厅供应。其他亚洲城市也将效仿。资金还将用于未来植物产品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锡鸡是由大豆蛋白、小麦麸质、小麦淀粉、葵花籽油和椰子油制成的。该公司在其网站上称,每份含有17克蛋白质。该产品的第一个应用将是TiNDLE Thy,这是一种以植物为基础的鸡腿,该公司称可以用于多种菜肴和烹饪类型。
Shiok Meats——种植虾肉
Shiok Meats是新加坡一家食物科技公司,主要通过实验室细胞培养的方式研发人造肉,现正在开发一种在实验室中种植虾肉的方法。2019年,它成为享有盛誉的Y Combinator项目中的第一家人工养殖肉类初创企业,在全球舞台上插上了新加坡的旗帜。该公司预计将于2021年在新加坡的餐厅推出实验室培育的虾产品。
Hoow Foods——受人追捧的美容养生品
Hoow Foods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通过基于生理学、食品科学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知识的产品开发平台重新研究食品配方,降低食物中过度食用容易引起健康问题的成分,而不影响其口味和口感。目前HoowFoods已成功开发低脂低糖冰淇淋、无糖速溶热饮、低碳水主食和低糖酱汁等产品,并与新加坡传统品牌KillineyGroup合作,将其产品商业化。
AuroraFood——让甜食更健康
Aurora Food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科学家研发,是一项正在申请专利的食品技术平台,提供一种降低血糖指数(GI)的技术,能够在生产烘焙食品和甜点时缓慢释放糖分,而不使用任何替代品。该公司希望通过餐饮服务连锁店的B2B模式,让甜食更健康,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一种烘焙混合物,它可以使糖释放得更慢,而不需要任何糖替代品。
Eat Just——世界首发!
Eat Just是一家利用尖端科学技术创造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食品的公司。Eat Just于去年12月宣布,经过咨询和审批流程后,其细胞培养鸡肉已获批在新加坡出售。这是世界首项针对由动物细胞直接生产的、可安全食用的、真实的、高质量肉类的监管批准。
为了这次批准,Eat Just的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和监管专家团队准备了大量有关细胞培养鸡肉的特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件。该公司提供了生产过程中有关鸡肉细胞纯度、特性和稳定性的详细信息,详细描述了其生产过程,这些过程表明细胞培养鸡肉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求。
这次的监管批准是新加坡食品管理局(SFA)经过反复的安全审查之后才通过的。在此过程中,Eat Just符合新加坡食品管理局对于新型食品的安全要求。此外,由新加坡和美国医学、毒理学、变应原性、细胞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权威科学小组,也证实Eat Just的细胞培养鸡肉是安全且营养丰富的,可用于人类食用。
这是全球食品行业的一大突破,而这项突破建立在新加坡作为商业、技术和烹饪创新全球领导者的声誉的基础上,彰显了新加坡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以促进环境治理的决心。
以下这些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令人兴奋的食品科技初创公司,值得关注。
六、农业食品科技创新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食品与农业综合研究部门亚洲主管Chew Ping说,“亚洲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了。现在,消费者想要更多,人口在增长,还有气候变化。这将影响你的生活。一场完美风暴正在形成。”
农业食品科技创新,卡脖子的世纪难题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一些观察人士的幻想,他们似乎认为我们很难去突破实体经济。诸如“失重经济”“无形经济”以及其他一些术语都表明,我们正在走的经济与过去的经济特征相比,已经不一样了。然而,即使是无形经济也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物质基础:农业和食品。毕竟,我们是人类,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数字技术取决于我们是否能高效、可持续地生产足够的食物来养活自己。这一因素也许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关系到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命运。
许多初创企业正试图利用科技改变当今的农业食品领域的格局。这些公司正试图利用更新的商业模式进入农业领域。这不仅将创造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也将提高农民的收入,但道阻且长,他们得面对一些难题。
传统方法不再可行。根据最新的研究,农业可追溯到23000多年前的现代。毫无疑问,传统农耕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人类工艺之一,但它也是最保守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以外的国家。世界各地有太多的农民、行业代表和农业企业所有者固守着他们几十年来的做法,他们在意识形态上还没有准备好向现代农业技术迈进,还在继续用祖先的传统手艺进行种植、畜牧。然而,时代正在积极变化。实施精准农业可以让你在使用更少资源的同时生产更多更好的作物。这就是为什么为了从现代技术和工具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有必要放弃过时的工作流。
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一是随着工业化发展,人口大量增长,城市化进程用地增加;二是由于气候危机,土地荒漠化、沙化增加。农业用地的局限性也直接导致行业发展迟缓,因此潜在的农业企业可能无力进入这一行业,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业内人士称,土地限制和难以获得土地是年轻人难以进入农业行业的主要原因。此外,如果一个人不拥有土地,那么农民准备投资和改善农场状况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
新公司有进入壁垒。
农业新技术在早期阶段会产生巨大的成本,而企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这就需要企业等候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到正式购买和消费阶段,那么这些高科技农场能否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便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消费者和潜在投资者的理解和接受也是另一个重大挑战。
而且,在早期阶段进入市场的大型硬件/软件制造商仍然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市场的低竞争力会阻碍新公司进入这个领域。在农业物联网领域,大型企业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可能与小型OEM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不兼容,这可能会阻碍后者拥有足够的客户。
消费者的质疑。食品行业传统上非常依赖经验和知识的传承。食品科技初创公司使用的新成分需要一些介绍,以提高消费者的理解和接受度。许多消费者仍然对食用实验室生产的或可替代的蛋白质产品持严重怀疑态度。一些消费者可能仍然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对实验室种植的食品更是如此。
劳动力素质层次不齐。
根据《2018年欧洲农业科技投资报告》,全世界超过40%的人在农业食品领域工作。其中包括贫困国家所有人口的三分之二。问题是,他们的背景本身往往有很多局限性。虽然还没有关于所有国家和农业工人的信息,但有一些关于最大生产国的数据。例如,9%的巴西农村土地所有者没有读完小学,其中27%是文盲。此外,53%的人完成了小学学业,但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显然,这些环境对他们如何经营他们的农场,他们所做的决定,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实施新技术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大约30%的美国农民上过大学,其中大约一半的人获得了学位。然而,由于教育的价格和农场需要的费用,许多人不得不在追求教育和从事农业之间做出选择。尽管如此,一些农民还是设法去读研究生。
年龄是另一个影响因素。2013年,人们发现,欧盟31%的农场经理年龄在65岁以上。与此同时,只有6%的人年龄小于30岁。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美国农民的平均年龄是58岁,超过33%的美国农民年龄在65岁以上。
新加坡农业食品创新,前路漫漫
对新加坡的初创企业而言,农业食品领域本身就处在一个十分不利的地理条件中——他们缺乏土地,因此,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农业环境,他们更需要高科技作为助力。而“黑科技”农业需要的精密仪器、基础设施等都价值昂贵,这在一方面提高了行业壁垒,让农业食品潜在创业者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初期的高价格将使消费者难以加入并支持当地的农业食品公司,尤其是在新加坡市场上仍有大量更便宜的选择的情况下。亚洲昆虫农场解决方案(AIFS)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Raavee分享说,根据他们的市场调查,新加坡当地新鲜农产品目前的价格是马来西亚进口农产品的1.5到5倍。利用技术来推动大规模生产,使产品的价格与当地进口产品相比具有竞争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障碍。
在新加坡,鉴于投资者和创新者对农业科技的热切兴趣,人们乐观地认为,技术可能是释放该领域潜力、转变农业食品行业、为可持续农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关键。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在可伸缩性和可行性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不能解决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价值链的孤立技术是行不通的。
“大农业”“大食品”时代来临,把握机遇
AgFunder发布的一份关于食品科技公司投资的新报告显示,2020年,农业食品科技公司的投资总额预计将同比增长34.5%,达到30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表明全球对该行业的兴趣日益浓厚。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强调,农业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到2030年,精准农业将成为农业的最大趋势。
农业食品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数百英亩土地上使用的精确农业方法可以显著增加利润。与此同时,财务和战略投资者也意识到,如果农作物需求将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增长,未来的财务前景将多么光明。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非常渴望投资农业技术和实施精准农业的公司。例如,迪拜投资公司往农业技术注资2.03亿美元,日本软银则注资2亿美元。此外,已经有证据表明,食品和农业企业的平均回报率高于许多其他利润丰厚的行业。
总而言之,农业食品技术可以让你利用现有的数据,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获得更好的结果,在使用更少的资源的同时赚更多的钱。农业需要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切照旧”。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724平方公里,561万人,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国家,如今的新加坡有着亚洲四小龙的称呼,工业经济发展, 用地多,而农业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据调查全新加坡的土地资源仅仅占到了可耕地的1.18%,本土粮食的比例仅仅占到了10%,因此解决新加坡口粮的关键途径就是依赖于进口,正如我国所提出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新加坡也有意识的要扩大本土粮食的供给比例,根据新加坡官方的说法,力争再2030年本土农产品的供给比重能够达到30%。那么新加坡农业概况怎么样?新加坡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新加坡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新加坡事业部根据对新加坡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新加坡农业发展现状。
不过30%的数字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十分有限的耕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仅仅依赖提高粮食单产的做法显然是不大能够行得通的。育种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的作物的品质并提高了产量,但是近些年来说通过育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比如说玉米产量近20年提高的比重大概10%左右,因此继续通过育种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的粮食产量显然是很难的。
另外一个做法则是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然而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则是新加坡的耕地面积提升实在是比较有限,很难从工业用地挤出来农业用地;从这里也说明了一点,就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强调要维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了,一旦农业用地变成了工业用地,就很难变回来。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新加坡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新加坡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为解决国内粮食供给比例过低的问题,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发展策略是,用更少的土地,实现更高的产量!既然地面可耕地不足,那就垂直向上发展。建设立体垂直农场,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如今新加坡很多的高楼大厦已经被发展成为了垂直农场,高楼大厦中通过模拟生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水培、土壤栽培;另外像城市高楼的顶部也被充分的开发利用,种植成了各种农作物,以此提高粮食的供给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在新加坡建设成已经投入使用的农场数量高达30多家。而亚洲已经有500多家垂直农场,包括同为人多地少的新加坡有200多家。如今的新加坡每天城市中大约有1吨的新鲜蔬菜来自于这样的垂直农场,而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也正在世界各国扩散开来。
垂直农场的理念虽说很好,不过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技术含量过高,对于缺乏技术资金的企业来说很难经营,可能很多公司在经营的初期都是在试错中度过;2、投资回报周期过长,财团投资意向不大,缺乏投资热度;3、价位过高,相比于农田种植产出的农产品,这种高科技农产品由于投入过高,价位方面根本没办法同传统农产品相竞争。
尽管如今的垂直农场(农业)还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不过这种模式依然是被农业科技人员以及政府部门所看好,因为随着人口的急剧性扩增,未来的农产品供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解决人们口粮食亟需探讨的课题,尽管目前的成本方面还很高,然而在未来或许会迸发出巨大的能力,在粮食供给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产品。
泰国有句谚语—农业是国家的支柱。确切的说,这句话是指那些为了让他们的同胞以及越来越多不分国界的公民丰衣足食而不知疲惫地耕耘的农民。凭借几代人积累而成的这种生产力,以及地处热带气候的优渥环境,泰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农产品生产国之一。那么泰国农业概况怎么样?泰国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泰国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根据对泰国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泰国农业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这主要是得益于大米的贡献,其产量在2017年飙升至1,148万余吨,价值高达51亿美元。相比于2016年其获得了高达15.9%年增长率的成绩,从全球角度上说进一步巩固了泰国作为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国的地位。
展望未来,泰国将毫无疑问地继续作为世界大米及其它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随着全球经济的扩张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称,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泰国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现在起至2030年,全球对农产品需求预计将以每年约1.4%的速度增长, 然后以每年0.8%的速度增长至2050年。综合这些年度数字来说,从2018到2050年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40%。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稀缺将成为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尽管仍有未开垦的耕地可供合理利用,但新的耕地数量根本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生产率和产量是确保未来粮食安全的关键。
与其他行业的情况一样,现代数字技术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新技术正在改变农业产业供应链的各个层面。对于上游层面,物联网(IoT)和日益智能化的传感系统使农民和种植者能够实时监控他们的产品并相应地调整投入。在供应链下游,不断开发更优良的机器设备使食品加工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在分销方面,电子商务最近也已经向农产品开放。这些只是在推动农业进入新时代的几个创新性例子。本文将重点讨论商品生产数字化,这种更多被称为“智能农业”的活动。
泰国的企业家们已经开始着眼于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以下呈现一些完全由本地发展并将彻底改变泰国农业的创新案例。
玛希隆大学(Mahidol University)和呵叻府 Granmonte 葡萄园的研究人员创建了微气候监测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检测包括温度、湿度、光强度、风速和气压等关键数据的传感器网络。通过智能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提高产量并降低故障风险。例如,当检测到湿度较低时,灌溉系统会自动激活。这种功能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还可以让种植者自由地远程管理农场。
由泰国国立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发的,一种基于物联网(IoT)的灌溉控制系统的智能农业装备(Smart Farming Kit)也有类似的功能。使用该产品时,可以预先设定浇水周期时间,而在其他时间,灌溉也可在土壤湿度水平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自动启动。
成立于2015年的FarmD Asia公司是一家智能农业服务供应商,其目标是通过他们的旗舰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率,该产品是一种可预先编程的杀虫剂释放无人机,可在单次飞行中覆盖大约6至8英亩的土地面积。除了降低农民接触化学品的风险,这项技术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该公司的另一个产品是专业环境控制蘑菇栽培室。以互联网控制的栽培室使种植者能远程调节与优化温湿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另一家农业技术公司—泰国农业高科技公司(Thai Advanced Agri Tech),能让种植者通过其 I 类堆叠种植套件(I-Stack implant kit)减少种植面积的使用,这类套件是一种堆叠式垂直水培盆,可缩小高达三倍的传统种植空间。这种水培盆由食品级塑料制成, 非常耐用,可使用 4 到 5 年。
这里列举的几个公司及其创新产品的例子足以证明泰国是当前全球智能农业及其相关服务业的新兴参与者。因此,我们诚邀外国投资者到泰国投资,并以泰国作为在该地区扩张业务及测试新产品或服务的基地。
尼泊尔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地国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环抱,北面则隔喜马拉雅山脉与中国遥遥相望。其面积仅为14万平方公里,与一个安徽的面积差不多大,中部山地面积却占到的68%。那么尼泊尔农业概况怎么样?尼泊尔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尼泊尔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尼泊尔事业部根据对尼泊尔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尼泊尔农业发展前景和地域类型。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尼泊尔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尼泊尔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尼泊尔人口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800多万,直逼2900万,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尼泊尔缘何有着南亚排名第四的人口规模又如此贫困,又是靠什么养活2800万人口?
尼泊尔简介
尼泊尔最早出现王朝是印度北方邦国权力争斗中失败者流亡而来,他们给尼泊尔土著人不仅带来了战争和纷乱,也带来了先进的兵法和制度,自此尼泊尔有了可考据的王朝更迭历史。18世纪,尼泊尔在与清朝的斗争中失败归属于清朝,之后又遭遇英国入侵,成为其殖民地。
独立后一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国教印度教“君权神授”的思想影响下,君主和议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权力争夺空前激化,而印度教带来的严格的种姓制度严重限制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政府权力的频繁更迭也使得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2008年,在制宪会议上,议会在和君王的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君主制被推翻,尼泊尔建立起联邦民主共和国。但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战乱和纷争,不仅给尼泊尔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对尼泊尔的经济科技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形似长方形的尼泊尔多山的地形并不适合居住和生产,世界上14座海拔超过八千米的山峰,其中八座就在都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北部山区。尼泊尔境内地势近一半的地带海拔超过一千米,大部分都是耕种成本较大的丘陵地带。
除了南部是平原,其他三面都分布着大量的高山,但即使是南部的平原也有一部分是森林。
因为尼泊尔地处跨温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区,其高海拔的山体繁多,这意味着小小的尼泊尔可经历从-40℃到49℃的巨大气候差异,中部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北部和南部极寒和极热的天气都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们居住生产。
尼泊尔气候只有两季,冬季干旱,夏季闷热洪水泛滥,这对以农业为主业的尼泊尔来说简直雪上加霜。
人口为何如此之多?
实际上尼泊尔的自然资源并不匮乏,水力资源尤为丰富,水电蕴藏量为8300万千瓦,约占世界水电蕴藏量2.3%,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不匮乏。
但是均只得到了少量开采,究其根本在于政治动乱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尼泊尔在经济和技术上极端落后,这意味着尼泊尔没有进一步发展科技制造业的基础和环境,进一步依赖农业生产。
因此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尼泊尔家庭如果有着更多的人口,就意味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土地种植中,所以尼泊尔的生育率居高不下。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因为尼泊尔并没有合适的地理环境给外国企业建立工厂,所以这些大量的劳动力只能大部分只能依赖于种植业,而不能转化为人口红利,越多的人口需要越多的粮食和经济支持,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贫困越多人口,而越多人口也就越贫困。
此外,尼泊尔作为一个宗教大国,几乎每个人都信仰宗教,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老旧思想至今牢牢印刻在尼泊尔人的想法中。尤其是对低教育水平和贫困家庭而言,子女就意味着老年生活的保障,因此多生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
这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营养不良,尼泊尔落后的医疗制度也并不能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保障,因此夭折的危险性大。也出于为保障儿童的成活数量,只有多生。
宗教所带来的早婚是女孩圣洁的象征的观念也使得早婚和早育成为尼泊尔普遍的现象,据人口普查,平均一个尼泊尔妇女生6.3个孩子。因此,在产业结构和宗教的影响下,这就形成了现在尼泊尔2800多万人口的贫困局面。
如何养活大量人口?
那么尼泊尔到底凭借什么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呢?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和国外援助。旅游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尼泊尔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但山脚却风景宜人,气候舒适,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和攀登,主要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中国,其次是西欧和北美游客。
数据显示,旅游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旅游旺季时每年外国游客达到60多万人次;淡季时,外国游客也能达到20多万人次。
2012年,接待航空游客59.53万人,比上一年同比增长18.9%。依靠旅游业,尼泊尔也带动了手工业、服务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可以说旅游业是尼泊尔除农业外最大的经济来源。
但仅仅依靠旅游业也并不能养活这2800多万的人口,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尼泊尔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学习西方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糟糕的政治局势和薄弱的基础设施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转而求助于外援就成为尼泊尔发展经济的政策之一。数据显示尼泊尔严重依赖外援,预算支出四分之一来自外国捐赠和贷款。2012年,尼泊尔接受外援高达14亿美元,新增220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其总额达71.4亿卢比。
主要投资国为中国、印度、韩国、美国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好理解,但其他国家为何也纷纷对尼泊尔这个不起眼的小国伸出援手呢?主要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尼泊尔紧靠中印边界,一旦尼泊尔政治崩溃,会导致大量人口迁移至中印两国,给中印两国带来巨大的麻烦,难民收容和难民安置都是令人头疼的难题。
除此之外,因尼泊尔地理位置的特殊也成为中印对峙的焦点,一旦尼泊尔被印度吞并,印度就和中国之间形成了漫长的边界线,会对中国的边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出于这样的政治考虑,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也很乐意看到中印之间紧张局面的发生,因此它也加入了这趟浑水。但无论外国援助背后用意如何,对尼泊尔来说都是雪中送碳。
独特的历史和地理造就尼泊尔目前复杂的局面,所幸当前政局的稳定为尼泊尔摆脱贫困带来一线曙光。归根结底,尼泊尔最重要的问题一是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大量的人口并不能带来大量的财富;二是政府如何将现有的人口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收益。
考虑到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利用外国援助和旅游业大力发展教育业,实现科技发展才是现实出路。
文莱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一、农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文莱位于北纬5度,属热带雨林气候,传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也生产少量蔬菜和水果。二战以前,文莱水稻生产完全自给,并有部分出口。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文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崛起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当地很多农业人口弃农转行,传统农业受到很大冲击,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规模萎缩。那么文莱农业概况怎么样?文莱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文莱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文莱事业部根据对文莱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文莱农业发展现状。
文莱经济目前仍以石油、天然气为支柱。根据文莱首相署经济计划发展局的资料,2007年文莱GDP总值为188.6亿文元(约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总额为127亿文元(约83.5亿美元),同比增长0.5%。近年来,文莱农业虽有较快增长,但2007年文莱农业收入总额1.99亿文元(约1.3亿美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根据文农业局统计数据,2007年国内主要农业产品中,蔬菜产量9793吨,自给率57.9%;水果产量4372吨,自给率23.4%;大米产量983吨,自给率3.2%;其他类粮食596吨,自给率5.2%。
(二)水稻种植情况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文莱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文莱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文国内粮食消费,大米累计31,241吨,其它粮食累计消费11,500吨,大米在国内粮食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文莱进口大米97%来自泰国。政府对大米市场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政策,国内市场上国产大米价格远高于进口泰米售价。价格对比情况参见下表。
附表1:文国内市场大米价格情况
产地进口泰国大米国产大米
类型香米普通米糯米普通米
价格(文元/公斤)1.200.840.792.91
(资料来源:文莱农业局)
近年来,文国内大米产量虽有所增长,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水稻种植情况如下:
附表2:近十年文莱水稻产量(单位:公吨)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产量
135199299350372547621851895983
进口量
30556357312438829701299972960930126302103018630259
(资料来源:文莱农业局)
附表3:文莱水稻种植面积分布(2007年)
地区名称农民数量水稻种植面积稻谷产量大米产量占比(%)
(人)(公顷)(公吨)(公吨,按65%产出比例)
摩拉区310.5257344.6224.022.8
马来奕区469.1349530.3344.735.1
都东区192.6273230.3149.715.2
淡布隆区382.4354406.9264.526.9
合计1,354.61,2331,512.1962.9100.0
(资料来源:文莱农业局)
(三)经济多元化与农业扶持政策
从1994年起,文启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着眼于国家持久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油、气以外的经济发展,以调整单一经济结构,减少油气产业比重,实现经济的多元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文莱非油、气产业在GDP的比重有所上升,2007年文非油、气产业总额为61.6亿文元(约40.5亿美元),占文莱GDP总值的32.6%,增长率为5.1%,明显快于油气产业的增长。在非油气行业收入中,农牧渔业、制造业、运输、银行保险等行业有较高增长。
为调动农业种植积极性,文政府于2004年开始实施扶持计划,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半价化肥、杀虫剂以及咨询服务等。在该政策支持下,文农户数量和稻田面积分别从2004年的214户、757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549户、1,355公顷(文农业局数据)。
二、文农业发展新动向
文对国内市场大米供应实行价格补贴政策,近期以来的全球粮食供应危机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飙升对文冲击较大,高额粮价也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粮食安全已成为文面临重要社会经济问题,引起文高层高度关注。
文苏丹在2008年7月庆祝其62岁华诞之日发表讲话,呼吁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意识,提高国内稻米等农产品的自给率,强调要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发展政策,确保国家粮食供应。
2008年8月,文苏丹任命原能源部长叶海亚为工业与初级资源部长,加大经济多元化推进力度。文工业与初级资源部农业局已提出了到2010年将水稻自给率提高到20%的目标,开始着手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文财政部已增拨预算发展农业,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越南地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间地带,自1986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取得较快发展,是目前东盟10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加入WTO后,越南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增长,大米、咖啡、橡胶、胡椒、腰果等农产品占比最大。目前,越南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东南亚农产品出口大国。那么越南农业概况怎么样?越南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越南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根据对越南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越南农业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一轴两翼”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合作下,中越经贸合作日益紧密,越南将成为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一 越南自然环境
1.1地理条件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8°10'~23°24'、东经102°09'~109°30'之间,北与中国广西、云南为邻,西与老挝、柬埔寨接壤,国土面积33.1688万km2,国土形状呈“S”形,地势南北狭长,地势由西向到南倾斜,南北全长1650km。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不包括岛屿)。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越南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越南农用地约2679.16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0.7%;未利用地约404.91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22%; 荒地约228.8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1%。越南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2/3,平原占国土面积1/3,平原大部分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有红河三角洲及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有红河平原(约1.5万km2)、九龙江平原(3.2 万km2)等。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和5个直辖市(芹苴、岘港、海防、河内、胡志明市),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可将越南农业划分为6个农业生态区,分别为:红河平原(11个省市)、北部丘林山区(14个省市)、中北部及沿海地区(14个省市)、西原地区(6个省市),九龙江平原(13个省市)。
1.2气候及水文条件
越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年平均湿度达到84 %)、风雨多。
越南国土纬度跨度大,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越南北部地区受从亚洲陆地来的东北风及东南风影响,其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为23~25℃,最热为6至7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至次年1月(平均气温约15℃),终年无雪。越南南部地区较少受季风的影响,其热带气候比较温和,分旱季(12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至11月),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5~27℃,最热为4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平均气温为26℃)。除西北部外,越南沿海地区每年7月~11月常遭台风袭击,中部夏季的“老挝风”对农作物健康生长危害较大。
越南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2000mm,南方一些地区甚致高达3000~4000mm,接近90 %的降水发生在夏天,降水非常集中。
越南拥有纵横交错的无数河流(10公里长以上的江河达2360条),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的两个主要方向,水量充沛,境内河流每年提供约3100亿立方米水。越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湄公河(Mekong River)和红河。
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公里,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
红河为中国云南省--越南跨境水系,流经中国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四个地州的17个县市和越南北部的12个省,全长1280公里。
二 越南交通概况
越南交通运输业有公路、铁路、内河、海路、空中和管道运输等。与缅甸交通(以水运为主)不同,其以公路运输为主(占约货运量2/3),水运为辅(占约货运量1/3)。国内公路总长约20万公里,其中有国道约1.5万公里,省道约1.6万里,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境内水路约4.1万公里,配有23个主要装卸码头和若干小码头,由于河道疏通跟不上和码头工程质量偏低及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运输费用偏高。海岸线有11个国际港口及80个一般港口。
越南境内铁路有7条干线和一些支线,全长约2600公里。越南与中国云南及广西接壤,与中国的陆路边境线长度超过2000km,云南段长度近1400km,目前云南与越南间有河口口岸、麻栗坡天保、金平金水河和富宁田蓬口岸四个陆路口岸,中越两国贸易往来十分便捷且历史悠远。
其中河口口岸有公路和铁路运输,其1910年1月正式通车的滇越铁路,南起越南海防,北至云南昆明,经河口口岸进入中国,800多公里高山米轨铁路,穿越百年,见证了越南与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振兴。她如同中越“丝绸之路”,给云南、越南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现云天化公司出口越南的化肥,仍有一定数量经滇越铁路中亚班列运到越南。
总体来讲越南交通方式多样,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铁路还是米轨火车,2015年由中国山东高速承建河内-海防全长105公里的路段,是越南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公路。港口较多,但大港较少。
三 越南农业概况
3.1农业投资环境概况
越南两大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设施投入不足、农艺技术落后、政策扶持不足等原因,外商直接投资(FDI)相对不足,农业领域项目投资规模较小,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留学生NGUYEN THUC HUY研究发现,农业领域FDI集中于畜牧、饲料加工、林业、木材加工、林产品、渔业等,饲料行业在农业领域FDI中最具吸引力。越南生产饲料协会的报告指出,到2020年,国内饲料市场需求可以达到250万~260万吨。3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饲料加工企业为:美国的Cargill Vietnam公司、泰国的Charoen Pokphand 公司、中国东方希望集团(East Hope Group)。
农业领域FDI以合资与外商独资形式为主,投资来源以日本、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和泰国为主。
3.2农产品生产及贸易概况
农业是越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85%以上。
3.2.1水稻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越南大米市场投资环境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越南大米已出口到世界132个市场,其中中国仍是越南大米最大进口国,占越南大米出口市场份额39.8%,越南对该市场的大米出口量和出口额连续增长。据天津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经该局检验检疫的进口大米达3.32万吨,其中越南大米为占总进口量的73.9%。
越南地形形如一个扁担,扁担两端的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这里的农民掌握了水稻种植的娴熟技巧,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丰富,为水稻种植创造了理想的天时地利人和环境,一年两熟或三熟,年亩产量高。《63/NQ-CP粮食安全决议》要求,到2020年,越南要维持380万km2的稻谷种植面积,预计产出4100~4300万吨,不仅充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还有400万吨可供出口。
水稻在该国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于2016年5月23日发布了《越南稻谷产业2020年重建战略及2030年展望》,旨在塑造越南大米品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重要的2 个水稻生产区,越南北方与中国广西、云南相似,一年种2季水稻,南方可种3季水稻。据2015年越南国家统计局和2016年越南国家统计年鉴(Source from the Annual Report 2015 of Vietnam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and the Statistics Yearbook 2016 of Vietnam)数据显示,越南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自1996年以后,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均在700万hm2以上,2000年达到766.63万hm2,2001-2007年期间有所回落(越南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导致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回落),之后呈增长趋势,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至790.28万hm2,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为779.32万hm2,其中九龙江平原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4.11%,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占15.91%,红河平原地区占14.25 % 。
水稻单产方面,1999年以后,越南水稻单产突破4 t·hm-2,总产3139.38万吨,之后水稻单产成稳步上升趋势,2016年,越南水稻主产区九龙江平原遭遇自然灾害,单产依然达5.57 t·hm-2,高于缅甸等周边国家(缅甸水稻单产3.3 t·hm-2,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3.7~4.7 t·hm-2)。
越南水稻单产逐年提高(1982年突破2.5 t·hm-2,1989年突破3t·hm-2,1999年突破4 t·hm-2),与其不断引入高产现代品种密切相关,2000 年后,高产的现代品种占90%以上。我国水稻品种博优903号、协优527等优质品种陆续引入越南,中越两国稻种贸易十分活跃。
越南一年水稻种植大部分是3季水稻,其中冬—春季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夏—秋季,晚季最少。2005至2016年间,冬—春季单产为5.70~6.69 t·hm-2,总产为1702.41~2085.05万吨;夏—秋季单产为4.18~5.67 t·hm-2,总产为969.39~1499.17万吨;晚季单产为3.96~4.92 t·hm-2,总产为806.51~964.49万吨。冬—春季不仅种植面积最大,而且单产最高,2016年,冬—春季(6.43 t·hm-2)高出夏—秋季(5.67 t·hm-2)0.76 t·hm-2,高出晚季(4.87 t·hm-2)1.56 t·hm-2。
3.2.2其他作物
越南除了水稻外,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玉米、高粱、豆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橡胶、椰子、香蕉、柠檬、龙眼、荔枝、槟榔、芒果、甘蔗等。
玉米是越南重要的粮食作物,集中于北部丘陵山区(如山罗省)、西原地区(如多乐省)等地,种植面积100万hm2左右。红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地区主要种植蔬菜,面积约85万hm2。
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2016年,越南咖啡总种植面积已达64.5万hm2,咖啡豆总产量达160万吨,居世界第二,全国超过100万人从事咖啡生产与加工,部分省份咖啡对当地GDP的贡献达到30%。2017年“越南咖啡产业的新发展阶段”的研讨会上,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表示,集中开展咖啡深加工工作,加强对接以发展贸易,增加越南咖啡价值。
越南橡胶产量在2015年突破100万吨,目前种植面积约80万hm2,橡胶产业为越南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其中中国是越南橡胶及其制品主要进口国。
3.3越南农资市场概况
3.3.1肥料
云天化销售人员介绍,越南全国化肥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500万吨需量至2018年约1100万吨,从化肥增量上也可看出越南农业发展状况及重要程度,肥料需求比例为尿素需求量约220万吨,生物氮肥约90万吨,钾肥约90万吨,磷酸二铵(DAP)约90万吨,复合肥(NPK)约400万吨,磷肥约180万吨。
越南肥料有50%左右磷肥及95%以上复合肥(NPK)自己生产外(大部分掺混肥料),其他肥料基本靠进口,特别是钾肥几乎全部进口。
国内大小肥料生产企业有500家左右,总设计产能约800万吨,较大的生产企业有富美(phu my)氮肥(800kt/a)、金瓯(ca mau)氮肥(800kt/a)、越南化学工业公司(海防DAP 330kt/a)等。
中越之间肥料贸易往来始于滇越铁路,1992年6月8日,原云南红河州磷肥厂(现为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在中越口岸河口县设立红磷商行,开启中越贸易。1996年8月,该公司通过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向越南出口磷酸二铵(DAP)30吨、复合肥(NPK)60吨,从此该公司磷铵系列产品不断流入越南境内。目前该公司每年近50万吨产品在越南市场销售,运输渠道也由铁路扩展到公路及海运,较大程度上推进了越南农业发展与农户的增产增收。
云天化销售人员介绍,越南市场上广受欢迎、销售最好的NPK配比有20-20-15 、16-16-8、15-15-15(S)等,肥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厂商为某一作物设计开发专用肥,并添加中微量元素、腐殖酸等提升产品附加值。DAP市场上,竞争空前激烈,个别厂商为抢占市场,已几乎将产品品质提升到极致,韩国厂商推出高水溶性DAP(产品水溶磷≥43%,氮≥17.8%),云天化推出高氮优质DAP产品(18-48-0,总养分66%)。
3.3.2农用机械
越南沿海和平原地区适于机械化种植与收割,但自身产能有限。据 DFAPSP数据, 目前越南境内农业机械只能满足 15%—30%的农业收割需要 , 大部分的农民由于资金的缺乏仍然采用手工收割。另一个因素则是越南的水稻田相对于国外无水稻田更潮湿泥泞, 这也限制使用从国外进口的现代农业机械。另外,《越南经济时报》(2018年7月23日)报道,越南农机协会主席黎玉坑表示,目前,越南从日本、中国、韩国、泰国等进口的农业机械占七成,本国生产和组装仅占3成。中国“东风”、“玉柴”等农机价格实惠,在越南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3.3.3农药情况
越南经济改革比中国虽然晚开放了8年的时间,但很多方面落后却不止是 8 年。在农药行业上,越南与我国在市场竞争方面至少有十年的差距。从产业上来看越南目前农药产品种类只有 3000 多个,而我国农药产品登记的种类已经超过了 27000 多个。从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农药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在越南的各类农作物中水稻是用农药的第一大作物,而且杀菌剂的用量是三类农药中用量最大的。水稻的病害主要有黑条矮缩病、黄萎病、叶瘟、穗子瘟、斑点条纹细菌,玉米主要发生的虫害是欧洲玉米螟和蚜虫,病害是纹枯病;龙眼、荔枝等南方水果的病毒病发生也较为严重,例如龙枝病这种病毒病。可以看出越南的农药市场潜力很大,值得我国的农药行业深入关注。
3.3.4其他情况
越南政府根据市场需求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尤其注重发展瘦肉型猪,增加牛、羊、家禽养殖。越南全国生猪存栏2000万头左右.黄牛、水牛、奶牛及家 禽逐年上升。畜牧业的发展为越南国内提供丰富的产品,而且已经出口到国外市场。
同时,越南也大力发展其他农业经济,近年来从事农业、林业、水产业的户数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事水产业 、林业的户数增多,从事农业的户数下降。
四.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作物价格波动大,农民利益无法保证持续提高,农民积极性不高,不敢投入较多资金发展农业生产。
4.2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86年后越南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出 口增长较快,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其加工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出口的较大比重是原料或粗加工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低廉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3 农村基础设施短缺,吸收外资不力,基础设施短缺一直是影响越南农村地区吸收外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结束语
(1)建立粮食出口基金,以盈补亏,向农民提供保险,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发展小手工业、加工业和其他传统行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稳定农村人口,稳定农民生活。
(3)把农产品加工同销售相结合,重视推广农机械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村地区发展中小型生产项目,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4)鼓励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按新的生产内容和方式转换合作社机制,坚持扶贫与合法致富相结合在农村中增加中产阶层比例,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
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还待实践的检验,从越南农业状况看,各方面提升空间及潜力巨大,国内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情况及越南的政策,深入关注越南农业发展和参与越南农业的发展之中。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一轴两翼”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合作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红利。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宏观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但越南农业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率并确保经济平衡。那么越南农业概况怎么样?越南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越南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根据对越南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越南农业特点。
2017年,越南农业有几个项目超标如:海鲜出口首次突破80亿美元,林产品首次达到80亿美元,蔬果创下了34.5亿美元新纪录。在过去的一年,越南农业增长相当强劲,除了猪肉项目被失守以及欧盟发“黄牌”给海产品外。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越南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2017年内与2016年相比,农产品,林业产品,海产品均创下新的出口创汇记录:农业营业额增长15.7%; 水产品增加18%;,林产品增长9.2%。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农业盈余达到85.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多亿美元。
2017年,蔬菜和水果出口额估计为34.5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40.5%。中国,日本,美国和韩国是越南水果和蔬菜的四大进口国,市场份额分别为75.7%,3.7%,2.9%和2.5%。
除了传统市场外,越南水果已逐渐让自己质量征服了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高要求市场...出口继续保持近年来的增长势头,继续成为所有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出口额项目,目前已超越大米和石油项目。
近一年前,业内专家预测,到2017年腰果出口量将继续超过30亿美元。可到目前为止,已远远超过预期数字。
2017年,腰果出口量达到35.3万吨和35.2亿美元,销量增长1.9%,价值增长23.8%。与2016年相比,平均出口额增长了22.3%。美国,荷兰和中国仍是越南进口三大市场,在出口总值内市场份额为35%,15.6%和12.9%。另外,出口在以下市场大幅上升:俄罗斯增长56.3%,荷兰增长44.7%,泰国增长41.4%,美国增长27%,英国增长24.8%。。。
过去十年,越南从印度手上赢得“世界腰果加工中心”的地位,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40万吨腰果原料,越南已加工160至170万吨。到目前为止,越南是世界上拥有加工腰果“技术诀窍”最美味的国家。
去年,大米,咖啡,橡胶,木薯,茶等农产虽然有恢复现象,但还没有恢复到多年来已确立的最高水平。2017年,越南大米出口量达到589万吨,达到26.6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22.4%量,价值增长23.2%。出口橡胶139万吨,收入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价值增长35.6%。茶叶出口量达到14万吨,收入2.29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7.2%,价值增长5.6%。木薯和木薯产品约为395万吨,收入10.4亿美元,同比增长6.9%,价值增长4.2%。
在越南,各项农业内,牲畜为出口方面最脆弱的行业。2017年,越南猪肉产量估计为275万吨,仅次于中国,欧盟,美国,巴西和俄罗斯,位居世界为第六。大部分肉猪主要是以边贸出口到中国。2016年,越南对中国的配额出口量达到近1200万头(约33,000头/一天)。
2017年,通过边贸对中国的肉猪出口路线几乎完全冻结,养殖人完全失守,供应过剩,价格下降,导致养殖人过去的一年多一直亏本。目前,出口方面还没达到任何突破。而正关出口主要是乳猪为主,2017年出口量仅为19,475.1吨,成交额为7838万美元,比去年量下降54%,价值也下降22.7%。
根据越南经济与政策研究所(VEPR)的数据,多年来越南的劳动生产率总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从2006年均为3864万越盾/人/年增加到2017年的6073万越盾/人/年。
在2012 - 2017年期间,整个经济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以每年5.3%的平均速度增长,2015年增长率最高,达到6.49%。可农业,林业和渔业仍然是整个越南经济平台中劳动生产率最低之一的。虽然劳动生产率低,竞争力不高,但农业是越南唯一有贸易顺差的项目,使越南成为稻米,咖啡,胡椒,橡胶,木产品和海鲜等多种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在越南融入国际经济的背景下,已签署,实施和正谈判的16个自由贸易协定将对越南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农业,在机遇和挑战方面具体可以看到如下:
机遇方面
首先,东盟经济共同体(AEC),越南与欧盟(EU)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EVFTA)以及已经并将继续签署的机制的承诺等将加速推动越南农业重组过程。但是,越南农业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例如:小农场规模; 基础设施差,技术应用水平低;连锁与农业供应链尚未形成;人力资源质量低而因为融入压力之下而成立。。。这些问题使越南农业结构重组过程必定更加迅速更加激烈。
其次,通过参与世界供应链的机会,越南农业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向AEC,TPP,EVFTA和其他机制,而更广是WTO等的农产品出口营业额也不大收到这些机制链的影响。可是,随着国内市场的多次扩张,越南农产品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多的细分市场,许多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将最小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中间市场,越南的农产品将有机会扩大市场,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第三,吸引农业投资。在投资者忽视农业的背景下,农业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将迎来新的投资流动,特别是对高科技农业,支持产业的投资。。。都因为缺少资源仍处于未开放状态。随着国内农业负担的分担,农业投资增加的溢出效应对越南经济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促进全国体制,商业环境改革。政策体系将根据国际惯例进行调整,这是企业,生产者真正期望的影响。这些创新,一方面创造平等商业环境,另一方面将要求企业进行创新,以提高竞争力来适应环境。
挑战方面
除了取得成就外,越南的农业发展在融入的背景下也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
首先,增加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南农业的生产能力巨大,但由于行业支持薄弱,劳动生产率低导致许多产品的成本仍然很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细分市场均在激烈竞争之下,如果不改善竞争能力,农产品将面临真正的困难。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的农业增长主要基于自然资源的使用。这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污染程度并削弱自然资源(沿海红树林,中部高地的地下水资源,沿海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农村环境管理不善。工业园区和工厂的废水,废气污染直接恶化了环境,危及人们的可持续生计和水生资源的枯竭。随着自然优势的降低,越南农产品的生产力和质量将会降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减弱。
第三,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对越南农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越南没有有效预防措施,那么大约40%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11%的红河三角洲和其他沿海省份3%的面积将被淹没。洪水将导致湄公河三角洲近50%的农业用地被淹没,无法养殖。另一方面,飓风和风暴的破坏,过寒过热的极端天气频繁的出现。据预测,中部高地和越南中部的省份将遭受更多干旱,而寒冷,寒潮数量将出更多在中部北部和北部省份。
第四,农业科技落后。社会投资农业水平很低,虽然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投资农业,但仍然很少,只有百分之几,外资微不足道。高科技农业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创新突破,增加附加值,才能为农业生产结构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收获后加工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加工和保存基础设施尚未发展,规模小,损耗,流失率高。大部分农业设备,用品都依赖国外进口。其中,超过90%的四轮拖拉机和相关机器,联合收割机必须进口。
第五,农业科学团队多但竞争力不高。有能力领导研究项目的官员比例低,缺乏行业领导干部; 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如:缺乏高水平人力资源的生物技术,进展缓慢; 研究培训机构的技术和物质条件落后,不一致,导致了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培训情况,缺乏对产品深入研究。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为邻,西和老挝、柬埔寨交界,面积约3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934.5346万ha,总人口8600万人。越南地形南北狭长,纬度从8°30′到23°3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全长1650km。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3,平原占国土面积的1/3,大部分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主要有:北部的红河平原,面积1.5万km2,占整个北方耕地面积的57%;南方的九龙江平原,面积约3.2万km2。越南是农业出口大国,2009年越南大米出口595.83万t,咖啡出口118.35万t,腰果出口17.72万t,茶叶出口13.41万t;橡胶产量居世界第4位,2009年达72.37万t。那么越南农业概况怎么样?越南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越南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根据对越南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越南农业发展情况。
1、越南气候及农业生态区划分
1.1气候
越南纬度跨越大,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但总的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风雨多。越南北部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23~25℃,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约15℃,终年无雪。南部则只分旱季(10月~次年3月)和雨季(4~9月),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27℃,最热为4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平均气温约26℃。除西北部外,越南沿海地区每年7~11月常遭台风袭击,尤其是越南中部夏季的“老挝风”对作物危害较大。越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800~2000mm,南方一些地区甚至高达3000~4000mm(吕荣华等,2004;邓劲夫,2004;古小松,2009)。
1.2农业生态区划分
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可将越南农业划分为6个农业生态区,分别为:红河平原(11个省市)、北部丘陵山区(14个省市)、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14个省市)、西原地区(5个省市)、东南部(6个省市)、九龙江平原(13个省市)。
2、主要农业生产概况
2.1农业结构
种植业占越南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但所占比例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越南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由2000年的78.2%下降到2009年的71.4%,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区、开发区、公路建设等占用了部分耕地。养殖业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9.3%上升至2009年的26.9%。农业服务业所占比例不大,2000年为2.5%,2005~2009年保持在1.7%左右(GeneralStatisticsOffice,2008;GeneralStatisticsOffice,2010)。
2.2玉米
2000~2009年,越南玉米种植面积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114.02万ha(表1)。在6个生态种植区中,北部丘陵山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2008和2009年分别达到45.92万和44.34万ha,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40.3%和40.8%;其次是西原地区,2008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3.36万和24.21万ha,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20.5%和22.3%;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2008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1.96万和20.21万ha,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9.3%和18.6%。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北部丘陵山区的山罗省,2008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13.23万和13.21万ha,其次是西原地区的多乐省,2008年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11.79万和12.10万ha。2008和2009年,越南玉米平均产量为4.01和4.08t/ha,东南部和九龙江平原的玉米种植和管理水平较高,2008和2009年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5.16和5.18t/ha。玉米平均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九龙江平原的同塔省,2008和2009年分别为7.61和7.46t/ha,其次为九龙江平原的安江省,2008和2009年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44和7.04t/ha。
2.3水稻
2009年,越南水稻种植面积为744.01万ha,其中九龙江平原水稻面积为387.29万ha,占越南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2.1%,其次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占越南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6.4%,红河地区占15.5%。目前,越南水稻平均产量在东南亚位居第一,2009年水稻平均产量为5.23t/ha,其中红河平原水稻种植水平最高,平均产量为5.58t/ha。水稻平均产量最高的省份为红河平原的太平省,2009年平均产量为6.64t/ha;平均产量超过6.00t/ha省份还有红河平原的兴安省(6.27t/ha)、海洋省(6.07t/ha)和九龙江平原的安江省(6.07t/ha)。九龙江平原是越南粮仓,2008和2009年水稻产量均超过2000.00万t,分别为2066.95万和2048.34万t,占越南总产的53.4%和52.7%。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九龙江平原的坚江省和安江省,2009年产量分别为339.77万和338.36万t。
越南水稻种植分冬春季、夏秋季和晚季。从2009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来看,冬春季水稻占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平原,种植面积为154.88万ha,占全部冬春季水稻种植面积的50.6%。冬春季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ha的省份均分布在九龙江平原,分别为坚江省(27.78万ha)、隆安省(24.9万ha)、安江省(23.41万ha)、同塔省(20.72万ha)。
夏秋季水稻主要分布在越南的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西原、东南部和九龙江平原4个地区。2009年,全越南夏秋季水稻种植面积为235.83万ha(表2),九龙江平原夏秋季水稻种植面积就占了81.0%,为191.05万ha。夏秋季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ha的省份有:坚江省(27.78万ha)、隆安省(24.90万ha)、安江省(23.41万ha)和同塔省(20.72万ha)。夏秋季水稻产量不高,2008和2009年平均产量分别为4.81和4.74t/ha。
晚季水稻主要分布在红河平原,2009年红河平原晚季水稻种植面积为58.42万ha,北部丘陵山区晚季水稻种植面积为42.99万ha,九龙江平原为41.36万ha。晚季水稻平均产量较低,2008和2009年平均产量均为4.46t/ha,除红河平原晚季水稻平均产量稍高(2008和2009年分别为5.42和5.43t/ha)外,其他地区晚季水稻平均产量均未超过5.00t/ha,九龙江平原最低,晚季水稻平均产量仅3.89t/ha。
2.4木薯
中国是越南木薯和木薯粉的第一大进口国,每年进口木薯和木薯粉约600万t,占越南木薯出口总额的90%以上。2000~2009年,越南木薯种植面积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23.76万ha增长到2009年的50.88万ha,产量则由198.63万t增长到855.69万t(表3)。越南木薯种植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和西原地区。木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为西原地区的嘉莱省,2009年达5.64万ha,其次是东南部的西宁省,为4.76万ha。2008和2009年越南木薯产量分别为930.99万和855.69万t(表3),其中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木薯产量分别为273.63万和257.84万t,东南部地区木薯产量分别为268.48万和243.05万t,西原木薯产量分别为237.17万和214.08万t。
2.5红薯
2000~2009年,越南红薯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从2000年的25.43万ha降至2009年的14.64万ha(表3),其中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大,2009年达5.51万ha。红薯产量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2009年红薯产量达32.89万t,其次为九龙江平原,产量达27.41万t。红薯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九龙江平原的永隆省,2009年达14.88万t,其次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省、北部丘陵山区的北江省和西原地区的得农省,产量分别为7.75万、7.48万和7.33万t。
2.6甘蔗
越南甘蔗种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于2002年达最高,为32.00万ha,而后逐年减少,2009年仅为26.01万ha(表3)。越南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和九龙江平原,2009年其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10.96万和6.03万ha;种蔗大省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省和义安省,2009年其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3.16万和2.72万ha。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甘蔗产量最高,2009年达551.43万t,其次是九龙江平原,为463.59万t;甘蔗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省和义安省,2009年分别为168.90万和156.50万t,产量超过100.00万t的省份还有西原地区的嘉莱省、东南部地区的西宁省、九龙江平原的隆安省、芹苴市和朔庄省。越南国内甘蔗砍收与加工于每年11月~次年5月进行。目前,越南共有糖厂35家,每家压榨能力为500~2000t/d。2000年,越南白糖出口额为2890万美元,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为3240万美元,2001年后逐渐减少,至2005年越南白糖出口额仅30万美元。
2.7花生
2000~2009年,越南花生种植面积变动幅度较小,2009年为24.92万ha(表3)。越南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种植面积较稳定,每年约10万ha左右,其次是北部丘陵山区,2009年花生种植面积为5.04万ha;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义安省,2009年种植面积为2.38万ha,其次是东南部的西宁省,为2.17万ha,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河静省为1.99万ha。2000~2009年,越南花生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08和2009年分别为53.02万和52.51万t,其中越南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占多数,2009年该地区花生产量达21.04万t;花生产量最大的省份为东南部的西宁省,2009年产量为7.34万t,其次是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义安省(5.30万t)和河静省(4.29万t)。近年来,越南花生仁出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仅1.43万t。
2.8大豆
2000~2009年,越南大豆种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达最高,为20.41万ha,至2009年下降到14.62万ha(表3);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北部丘陵山区的河江省和西原地区的得农省,2009年分别为2.12万和1.59万ha。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种植面积相似,2005年达到最高,为29.27万t,2009年下降至21.36万t(表3);产量最高的省份也是得农省和河江省,2009年产量分别为3.32万和2.37万t。
2.9多年生作物
2.9.1茶叶
越南有35个省种茶,种植面积较稳定。2009年越南茶叶种植面积为12.81万ha(表4),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山区的太原、山罗、安沛、莱州、奠边府、高平、老街以及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河静等9省,其中5个省主要生产红茶,4个省生产绿茶。2000~2009年,越南鲜茶叶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产量达79.88万t(表4)。越南茶叶出口的世界排名已由2007年的第7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2009年出口量达13.41万t。
2.9.2咖啡
2009年,越南咖啡种植面积为53.70万ha,2008和2009年咖啡产量突破100万t,分别达到105.58万和104.51万t(表4)。2008年,越南成为仅次于巴西的全球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同年,越南也成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国。德国是越南咖啡的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美国和西班牙,2009年越南咖啡出口量达118.35万t。
2.9.3橡胶
目前,橡胶已经成为越南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67.42万ha(表4),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5。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中部高原地区,其中西原地区的同奈省、东南部的林同省种植面积最大。越南规划到2015年将橡胶种植面积提高到100.00万ha。橡胶干脂2009年总产较2004年以前翻了一番,达到72.37万t(表4),产量居世界第4位。越南橡胶主要用于出口,中国是越南最大的橡胶出口市场,2009年越南橡胶出口量达73.14万t。
2.9.4胡椒
越南胡椒种植面积2004年前呈快速增长趋势,2004~2009年相对较稳定,至2009年胡椒种植面积达5.05万ha,2009年胡椒总产达10.56万t,创历史新高。2009年,越南胡椒出口量为13.43万t。
2.9.5腰果
腰果是越南特色热带经济作物,主要种植于越南南部。2000~2007年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呈上升发展趋势,至2009年种植面积达39.81万ha。腰果2009年总产比2008年和2007年略低,为29.35万t(表4)。2007~2009年,越南腰果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9年出口量达17.72万t。
2.9.6椰子
越南椰子在2000年种植面积较大,为16.13万ha(表4),之后呈逐年减少趋势,至2009年降至13.93万ha。而椰子产量2000~2009年呈逐年增加趋势,总产从2000年的88.48万t增长至2009年的112.85万t。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9.6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那么印度农业概况怎么样?印度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印度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根据对印度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印度农业发展前景和特点。
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
199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印度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区750—1150毫米,33.5%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全年都是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3.46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3%。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 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2.1%,奶类占6.5%。
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
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66.1%下降到59%,大豆从16.8%下降到13.1%,棉花从5.4%下降到5.1%;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8.9%上升到10.6%,甘蔗从1.4%上升到1.7%。
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
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27.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
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22.5%。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种余缺调剂。另—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
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到1996年,农产品出口预计增加1倍多,达到50亿—6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 大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国, 对世界植物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历来在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 农产品供应与需求形势不断好转。那么印度尼西亚农业概况怎么样?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印度尼西亚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尼西亚事业部根据对印度尼西亚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印度尼西亚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群岛国家, 属于热带气候, 包括石油、矿藏、木材和农产品在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2006 年, 全国人口为2.22 亿, 名列世界第4, 其中近80%居住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这2 个岛上; 8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 中高收入人群约为3300 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通用货币是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别达到5.5%和6.1%。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法律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缺乏、腐败盛行等。2006 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41 美元; 失业率为13%; 人均支出384 美元, 其中53%用于食品消费。
农业一直在国内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0 年前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目前,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5%。由于农场规模较小, 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 大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对世界油籽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有: 水稻、玉米、棕榈油、大豆、干椰子肉、橡胶、以及木薯。
全国现有约4700 个大中型食品加工厂和77200个小型食品加工厂, 食品加工业职工约为300 万人,产值2005 年为239 亿美元; 大中型食品加工厂约占全国食品加工职工总量的25%, 占全国食品加工总产值的85%。食品支出约占公民总支出的53%。
2 农业政策
印度尼西亚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粮食自给率, 以及稳定国家经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政府一直向农民提供多种农用物资( 如: 粮食作物种子和肥料) 补贴、浇灌工程信贷等。政府还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 BULOG) , 对包括大米在内的基本食品实施严格控制。国家粮食后勤局负责确定大米等主要粮食的支持价格, 进行干预性收购或销售, 并且负责大米的进出口、储备和供应。2003 年1 月, 国家粮食后勤局改名为“国家贸易公司”, 接受财政部的监督, 但基本职责不变。
为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 政府从1998 年开始允许私营企业进口小麦, 从而解除了国家粮食后勤局对小麦进口的控制。目前, 私营企业可以自主进口小麦、大豆、玉米和糖。
3 粮油供需
3.1 大米
大米是最主要的食用粮食, 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近1200 万顷, 占全部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90%的水稻田具有浇灌设施。
由于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灌溉设施较差、以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大米生产增长速度较慢, 长期以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阻碍大米生产的最大原因, 是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非常小( 人均不足0.5hm2) 。为了鼓励大米生产, 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例如提供特殊贷款, 增加肥料和种子补贴, 扩大种植面积等。
政府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 Bulog) 储备约占国内消费总量5%的大米, 向军队和偏远地区的民事人员提供大米口粮, 在全国性灾难中提供援助, 并且在必要时从事市场运作以稳定价格。国家粮食后勤局还继续实施“穷人大米补贴计划”, 以保证国内每个贫困家庭每个月能够购买20kg价格为1000 卢比/ 公斤的大米。2007 年, 国家粮食后勤局计划收购150 万吨国产大米, 收购价格为4000 卢比/ kg, 相当于438 美元/t; 大米进口关税为450000 卢比( 49.3 美元) /t。
过去5 年中, 年均大米产量为3370 万吨, 进口为180 万吨, 消费为3600 万吨。2007 年, 水稻收获面积约为1160 万公顷, 稻谷单产约为4.5t / hm2, 稻谷产量为5270 万吨, 大米产量为3400 万吨, 大米进口为160 万吨, 国内大米消费为3600 万吨, 年终大米库存为240 万吨。
3.2 小麦与面粉加工
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不断提高, 国内小麦消费量不断增长, 2006 年人均小麦消费量约为17kg。印度尼西亚不种植小麦, 所需小麦全部依靠进口, 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在过去5a中, 小麦进口年均为480 万吨。2007 / 08 年度, 小麦进口估计为546 万吨, 国内消费为520 万吨, 年终库存为104 万吨。目前, 小麦进口关税为零,但是小麦面粉进口关税则为5%。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尼西亚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印度尼西亚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7 年, 全国小麦面粉加工能力为20300t / d,加工能力实际利用率约为74%; 小麦面粉产量为360万吨, 比上年增长10%; 小麦面粉进口为73 万吨, 比上年增长46%; 小麦面粉消费总量的60%用于生产面条, 30%用于生产面包和点心, 10%用于家庭。小麦面粉分为3 个等级, 即高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超过12%) 、中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为10%~11%) 和低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为8%~9%) 。高蛋白面粉约占面粉总产量的75%, 主要用于生产方便面和烘焙食品。2007 年3 月, 小麦面粉批发价为93000- 104000 卢比/ 25kg, 即相当于407~455.6 美元/ t。
全国小麦加工业主要由4 家面粉公司所支配,这4 家公司的年面粉产量约为300 万吨, 面粉提取率为70%~74%。全国最大的面粉公司是PT Bogasari面粉公司, 隶属于该国食品加工业巨头之一Indofood 集团。PT Bogasari 面粉公司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70%, 拥有2 个面粉加工厂, 分别位于雅加达和泗水。位于雅加达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达到33hm2, 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厂; 位于泗水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为13hm2。这2 个面粉加工厂的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0t 和5900t。第2 大面粉公司是PT Berdikari Sari Utama 面粉公司, 该公司拥有1 家面粉加工厂, 位于苏拉威西岛, 日均加工能力为2900t, 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8.5%。另外2 个面粉公司分别为PT Panganmas Inti persada 面粉公司和PT Sriboga Raturaya 面粉公司, 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t 和1500t, 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
3.3 玉米与饲料
玉米是第2 大粮食作物, 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生产原料。全国玉米消费总量的50%用于生产饲料, 其余用于生产食品。由于政府强调自给, 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玉米进口量现已减少50%。进口玉米主要用于生产鸡饲料; 玉米进口关税为5%。过去5 年中, 年均玉米产量为620 万吨, 进口为110 万吨, 消费量为730 万吨; 2007 / 08 年度, 玉米收获面积约为340 万公顷, 单产为3.6t / hm2, 产量为690 万吨, 进口为120 万吨, 国内消费为795 万吨( 其中饲用消费为405 万吨) , 年终库存为60 万吨。
家畜业主要由养鸡业和养牛业组成。2007 年,禽肉产量约为122 万吨, 牛肉产量约为43 万吨, 猪肉产量约为18 万吨, 羊肉产量约为5 万吨。过去5年中, 牛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
全国现有39 家饲料加工公司, 其中6 家特大型公司占据全国饲料总产量的80%。2007 年, 混合饲料生产能力为1150 万吨, 实际产量约为783 万吨;饲料生产原料包括405 万吨玉米, 5 万吨小麦, 以及218 万吨蛋白粕。全国饲料消费总量的约78%用于养鸡, 8%用于养猪, 7%用于养鱼, 其余则用于饲养牛和羊。饲料约占禽肉生产成本的60%。
3.4 油籽业
国产油籽主要包括: 棕榈仁、椰子仁、大豆和花生, 其中棕榈仁和椰子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 年, 棕榈仁产量为480 万吨, 出口为11 万吨;椰子仁产量为150 万吨, 出口为4 万吨; 大豆产量为78 万吨, 进口为160 万吨; 花生产量为115 万吨, 进口为17 万吨。
印度尼西亚对大豆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国内所有阶层的消费者都将豆制品当作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政府制定了到2007 年实现大豆自给的奋斗目标。由于气候不适合、生产成本高、种子质量低等原因, 国内大豆产量始终难以提高, 导致政府目标难以实现。国产大豆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余所需大豆则依靠进口, 其中90%以上来自美国。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近年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7 年, 棕榈油产量为1710 万吨, 出口为1100万吨, 国内消费为629 万吨, 年终库存为110 万吨。棕榈油国内消费过去主要用作烹饪油; 由于政府近年来鼓励发展生物柴油, 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棕榈油消费量2007 年达到200 万吨, 分别比2006 年和2005 年增长1 倍和3 倍。棕榈油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印度、欧盟等。
2007 年, 棕榈仁油产量为199 万吨, 国内消费为75 万吨, 出口为125 万吨( 主要销往欧盟、印度、中国等) , 年终库存为10 万吨; 椰子油产量为90 万吨,国内消费量为40 万吨, 出口为50 万吨( 主要销往欧盟、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 , 年终库存为2 万吨。